顾光青研究员主持“优化创业环境研究”课题结项

作者:李满诚整理发布时间:2008-08-30浏览次数:389

由本所企业室顾光青研究员设计并主持、李正图副研究员参与的“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研究”课题经专家鉴定、市哲社规划办审核,已于2007年9月结项,结项通知于近日下达。课题最终成果为《优化上海创业环境研究——创业者视角分析》研究报告,包含总报告和三个专题报告,共4万余字。

 “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研究”系由左学金研究员领衔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系列课题《“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系列》的子课题,该课题属于实证研究,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选择从本市创业特点出发,以有代表性的两类创业群体——以生存型创业为代表的一般市民和以机会(发展)型创业为特点的留学生、大学生为解读环境受众对象。相关信息主要来自:一对一的创业者访谈、不同对象的小型座谈、创业服务机构拜访和专家讨论。将调研采集的创业环境体验信息与本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结合进行分析思考,提出与创业者需求对接的环境要求和优化环境的对策建议。

总报告共分四个部分:

一、优化上海创业环境的战略意义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是直接的,但创业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意义,并非仅限于就业。课题组认为,创业环境的战略意义有:1、持续创业是“城市生态”的平衡器;2、创业是就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基础;3、创业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变量;4、活跃创业是对市场体制改革的促进。并指出上海要把鼓励和服务创业放到优先于促进就业的重要地位,真正形成一种城市的文化氛围、体制根基,让经济发展可持续,让社会就业可循环。

二、 上海创业活动的实践检验。课题组认为,创业者的创业成败要由创业活动的萎缩或

扩张来进行验证。报告在对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和创业规模和上海创业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后指出,如果说发现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是创业的一般规律,那么创造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则是创业者的更高追求。上海的创业活动有相当的政府政策推动因素,并受一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定位导向的影响,表现出“生存型创业”主要是“发现和满足”需求,而机会(发展)型创业更多的具有“创造和引导”需求的特点。相比较而言,上海的创业活动呈现外来人员创业的多,本土居民创业的少;外来人员机会型创业多,本土居民机会型创业少;外来人员年轻的创业者多;本市居民35-54岁的中年人多,年轻人少的结构特点。虽然外来人员到上海创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创业环境的吸引力,但同样的环境不能激发更多的上海本土人以创业的方式就业和发展,还是说明上海创业环境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上海将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和世界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支持创业的战略产业诱导是必要的,但这也导致了上海的创业门槛(场地租金、工资薪酬、交通费用、资源获得等)确实有趋高的现象,表明上海更欢迎具有企业家眼光的创业者,更期待吸引与城市定位相匹配领域进行创业的资源。

三、上海的创业环境——创业者的视点。本课题着重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对上海的创业环境现状展开分析。1、市场环境:需求市场潜在创业机会多,要素市场发育比较健全,但隐性市场准入障碍依然存在。2、政策环境:政策覆盖面广,但存在细节疏漏、对象知晓度低、利用成本高的不足。3、服务环境:硬件设施完善,软件匹配不足。4、文化环境:创业气氛不浓,创业精神没有在城市文化中彰显。课题研究对上海创业环境基本判断概括为:创业环境有改善但欠完善、政府主导有效率但埋隐患、创业政策有覆盖但差力度、创业服务有机构但少质量、创业文化有倡导但不浓厚。

四、优化上海创业环境的若干建议。课题组认为,优化上海创业环境的立足点应该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对平民化创业的载体仍需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包括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非正规就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有利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创业需要热情欢迎并重点扶持。课题研究站在创业者需求角度提出的优化上海创业环境的建议有:1.上海优化创业环境的当务之急:宏扬城市创业文化,培育激发创业激情。2.改进政府在优化创业环境中的功能。3、整合创业政策资源,体现市场公平原则。4、对创业在鼓励支持的同时也要注重制度的约束。5、积极发展社团组织,强化行业协会服务功能。6、加强金融支持,疏通创业资金链。

报告认为,上海创业环境是否优化的标准只有让创业的过程去评价,这个过程就是:它能让多少人在这座城市燃起创业的梦想,并决定成为创业者;它能让多少商业创意、技术成果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孵化开发,并成功转化为创业企业;它能让多少小企业可以在这块土壤上茁壮成长,从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报告最后附有《尽快扭转非正规组织创业的非正规制度操作》;《聆听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的呼声》;《大学生创业最稀缺的资源并非资金》等三个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