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团《产业网络进化论:城市—区域竞合范式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邓智团发布时间:2011-12-05浏览次数:64

作者:

邓智团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

 

摘要

信息、运输技术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和分工模块化,推动了城市-区域竞合范式的出现——产业网络。产业网络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之间基于核心能力,通过关系性契约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中间组织。它伴随新经济时代产生,是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它形态多样,包括:虚拟企业、OEM、战略联盟等等。产业网络与市场、科层组织一样,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不同的是,市场依赖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科层组织依赖权威的计划或命令配置资源,而产业网络是依赖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来配置资源。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产业网络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注意。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研究主要以对产业网络现象本身、产业网络的绩效及产业网络的运行机制为主;国内研究起步较晚,文献则相对较少,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观点的介绍、产业网络的案例以及产业网络的影响等内容,对于产业网络进化的研究则比较分散,还未能系统地构建产业网络进化的概念体系,也未能系统地对其演进的过程、机制与障碍等问题做出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组织与产业经济理论则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企业实践战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也有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由于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基础上的产业经济理论无法对产业网络这种新经济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因而本文通过对原有研究理论的梳理,独辟蹊径,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方法,综合运用了系统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和企业能力论等理论,通过归纳推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产业网络进化的过程、演进机制与障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第一,通过产业网络进化概念体系的构建,为理解与研究产业网络进化奠定基础。产业网络进化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新经济现象,有着特定的内涵、外延、主体与客体。其内涵是指开放企业系统中,因技术与制度的变化引起企业从独立发展转变为与其他企业形成长期稳定合作的中间组织的动态变化过程;外延包括技术网络化、产品与服务网络化、制度网络化等。产业网络进化的主体是通过专业化合作共同从事产品生产与分享服务的企业;客体是产业网络进化过程中,企业与企业间共同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或者共享的技术与信息。

第二,探讨产业网络进化的历史过程,论证产业网络进化过程的自组织本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论的运用对产业网络进化进行了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的过程建模。产业网络进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不同企业主体间的竞争与协同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通过静态模型、比较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建立对产业网络进化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解释。为理解产业网络进化的本质以及分析产业网络进化的主要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论证产业网络进化是企业在外在激励机制与内在动力机制交互作用下的自组织演进。产业网络进化自组织演进的动力主要来自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与协同作用。构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网络化协同效益空间的存在为企业组织本身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而新经济带来的两个主要变化——技术与制度变革——为网络化演进提供了外在激励:技术变革带来的激励作用可以通过技术变革及模块化分工来体现,技术变革为产业网络进化配置资源提供了技术基础,模块化分工则为网络化合作提供了技术纽带;制度变革则可以从超市场契约(环境制度)与网络治理(微观主体制度)两个角度加以讨论,超市场契约为产业网络进化提供了制度纽带,而网络治理则提高了微观主体治理制度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应变能力。

第四,网络权力与产业网络的空间组织。全球生产网络体系是由不同区域的地方生产网络构建的,但在非对称网络权力影响下,产业网络的组织等级结构与地理空间等级结构间存在明显的“海默关系”,即地理等级结构成为企业等级结构的空间映像:全球型公司总部及研发机构等网络权力控制企业所在地成为权力第一级区位;跨国公司区域分公司构成网络权力的第二等级区位;地方生产网络的中小供应商及生产型的子公司等所在地成为网络权力“边缘地带”。为阐述上述问题,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本文的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原因、研究主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等问题。

第二部分对产业网络进化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主要包括第一、二章。其中第一章对与产业网络进化有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为后文的论述做好准备;第二章主要讨论了产业网络的内涵、产业网络进化的内涵,并对产业网络进化的基本要素,包括产业网络进化的外延、产业网络进化的主体与客体、产业网络进化的类型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讨论了产业网络化的历史过程、产业网络化的本质和存在的经济理性,主要是第三、四、五章。第三章考察了企业组织关系从作坊组织到网络组织的历史过程;第四章讨论了产业网络进化过程的本质与产生阶段,并通过产业网络进化的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过程模型的构建论证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五章讨论了产业网络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协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产业网络化的经济理性。

第四部分探讨了产业网络进化的技术、制度与空间响应,主要包括第六、七、八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着重分析了新经济带来的两个主要变化——技术及制度变革与产业网络进化的相互关系。认为新经济为企业组织提供演进了的环境基础,产业网络进化是企业组织主动适应新经济的结果。第八章讨论了产业网络的空间组织,从三个关键环节去考察,非对称网络权力的形成、非对称网络结构与空间等级结构间的空间耦合关系及锚定效应。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城市—区域竞合与产业网络化发展…………………………………………1

  第一节 城市—区域竞合时代……………………………………………………………1

  第二节 城市—区域竞合行动主体的性质与作用………………………………………7

  第三节 城市—区域竞合行动主体的新型关系…………………………………………20

  第四节 本书研究焦点与结构安排………………………………………………………34

第二章 概念体系:产业网络进化的认识基础………………………………………………40

  第一节 产业网络的界定…………………………………………………………………40

  第二节 产业网络的结构与运行…………………………………………………………59

  第三节 产业网络进化的内涵与外延……………………………………………………66

  第四节 产业网络进化的主体、客体与类型……………………………………………69

第三章 从作坊组织到网络组织:产业网络进化的历史考察………………………………74

  第一节 企业内部分工与科层结构的出现………………………………………………74

  第二节 大规模生产:企业垂直一体化及层级治理结构的发展………………………78

  第三节 “科学管理”与“福特制”:层级治理结构的改良…………………………86

  第四节 多元化与垂直一体化:企业规模大型化与结构高度层级化…………………95

  第五节 垂直解体: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组织的网络化趋势……………………………98

第四章 自组织过程:产业网络进化的本质…………………………………………………102

  第一节 产业网络进化的过程……………………………………………………………102

  第二节 静态视角下的产业网络进化……………………………………………………113

  第三节 动态视角下的产业网络进化……………………………………………………118

第五章 竞合的效益空间:产业网络进化的经济理性………………………………………121

  第一节 竞合与产业网络进化……………………………………………………………121

  第二节 剥离非核心业务: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128

  第三节 追求经济理性:竞合的效益空间………………………………………………131

第六章 生产模块化与标准技术:产业网络进化的技术响应………………………………138

  第一节 信息与交通的技术变革:产业网络进化配置资源的基础……………………138

  第二节 模块化生产:产业网络进化配置资源的技术纽带……………………………148

  第三节 标准技术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分析…………155

第七章 从科层管理到网络治理:产业网络进化的制度响应………………………………170

  第一节 产业网络进化的环境基础………………………………………………………170

  第二节 层级治理结构的危机:微观主体治理变革的需求……………………………176

  第三节 超市场契约:产业网络进化配置资源的制度创新……………………………183

  第四节 网络治理:微观主体对新经济的治理结构适应………………………………192

第八章 网络权力与产业的空间组织:产业网络化的空间响应……………………………198

  第一节 网络权力及其非对称化…………………………………………………………198

  第二节 非对称网络权力结构与组织结构的空间耦合…………………………………201

  第三节 网络权力与我国台湾地区音乐产业网络的空间组织的案例分析……………208

第九章 尾论:产业网络——城市—区域竞合博弈的理性选择……………………………213

  第一节 对企业实践与政府政策制定的启示……………………………………………213

  第二节 产业网络:长三角城市—区域竞合博弈的理性选择…………………………217

参考文献…………………………………………………………………………………………221

后 记……………………………………………………………………………………………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