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宇波副研究员作“浴火重生的利物浦:20世纪中后期利物浦的城市与产业转型”学术报告

作者:詹宇波发布时间:2019-10-17浏览次数:34

 

20191015日上午在经济所会议室,“沈志远学术讲坛”第12期由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詹宇波主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浴火重生的利物浦:20世纪中后期利物浦的城市与产业转型”。本次讲坛由经济所副所长韩汉君研究员主持,经济所人资环研究室主任王红霞研究员担任评论。

詹宇波副研究员在20196月到9月之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进行访学,本次讲坛是基于他在此期间对利物浦在20世纪中后期的经济社会变迁进行研究和总结的成果。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利物浦的城市形成与区位特征、二战后利物浦的衰败、利物浦的城市复兴之路和利物浦城市和产业重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利物浦的城市始建于17世纪,从不足4000人的渔业小镇,发展为18世纪末占英国奴隶贸易80%、欧洲奴隶贸易50%的重要港口。进一步地,得益于工业革命引发的贸易增长,通过背靠曼彻斯特、兰开斯特等内陆腹地大工业区,利物浦得到迅猛发展,1931年达到人口峰值85.6万。

进入20世纪后,利物浦经济受到美国大萧条影响,增长受到影响,在二战期间进一步受到重创。由于战后重建并不充分,加之英国港口贸易中心南移和随后爆发的石油危机,利物浦经济一蹶不振。1973年后至1985年,利物浦的工作岗位减少6万个,制造业严重萎缩,失业率达27%

1983年,工党获得大多数席位控制市议会后,推出“城市再生战略”试图对城市进行改造,但是未获成功,此时的利物浦主要依靠英国中央政府拨款维持运转。1984年,撒切尔政府决定停止向利物浦输血,利物浦被迫进行城市转型。

1987年,利物浦市议会在国家工党指导下重组,着手组建梅西河畔发展公司,聚焦市中心的改造,并将城市未来发展定位于包括旅游、休闲等产业。1994年,利物浦引入欧盟作为重要战略投资者,在1994-2006年间共吸收来自欧盟15亿英镑的投资,1999年成立Liverpool Vision公司负责实施城市再造计划。2008年,利物浦获评“欧洲文化之都”,城市转型取得了很大成功

詹宇波副研究员报告结束后,王红霞研究员从全球城市转型经验的视角对利物浦的经济和城市转型情况进行了评论。唐忆文研究员、韩清研究员、雷新军副研究员等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利物浦转型对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