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研究员《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一书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

作者:发布时间:2004-09-16浏览次数:265

当前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信息化进程,对产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信息化中的产业融合虽尚未主主流化,但却引发整个产业体系构架历史性变迁的新变化。周振华博士《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一书立足于信息化的历史进程,对这一产业变革的新范式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信息化进程中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化的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理论解释,并在所预见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理论及其政策框架进行基础性构建。

    《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一书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代经济学文库”专著于200312月出版。全书31万余字。专著的主要内容有:

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运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形成与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出现了固定化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消失的融合现象。本书运用产业边界分析框架,通过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个部门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演变过程的剖析,揭示产业融合对传统产业分立的历史性否定,赋予其新产业革命的重大意义,并进一步考察这三个部门的产业融合是如何通过突破产业分立的限制,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会及潜在可能性空间的扩展,促进了新型产业体系发展,以揭示产业融合将成为产业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的巨大作用。

 二、本书采取溯因推理(retroduction)或外展推理(abduction)方法,分析了这三大产业发生融合背后起着支配性作用的因素,并将其抽象出来的主导因素置于信息化进程的大背景中进行其内生性的探讨,把个案分析中抽象出的导致产业融合的主导要素放在整个产业经济的范围内进行适应性检验,从中分析产业融合拓展化是否具有主导要素的支撑,以及产业融合拓展化的内生能力问题。

 三、在构建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分析模型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运用中的学习成本与潜在生产率收益的分析,揭示信息技术运用的价值模式,阐述产业融合拓展化的作用机制特性,并探讨了信息技术运用对产业关联的重大影响,通过产业关联的基础性变化、其内部结构变动及其特征、以及产业关联边界的外延扩展化等分析,揭示产业融合拓展化的重要结构条件。描述了产业融合拓展化的基本过程,从中分析产业融合的实质,并探讨了产业融合拓展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类型。

 四、本书按照产业融合的新范式对原有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在批判传统产业分类的基础上,依据产业融合新范式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新的产业分类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可行性验证。从信息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产业融合下的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问题,对传统意义上的结构瓶颈制约、产业协调发展和结构动态平衡、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线性部门替代及其基本表现特征等概念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赋予其新的内容或用新概念予以替代。分析了产业融合对市场边界以及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揭示产业融合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变异性、企业组织边界的根本性变化,以及产业融合给产业空间模式带来的影响,探讨产业集群方式的演化及其扩展化。

 五、本书探讨了促进产业融合的几个关键性基本问题。在区分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本质差别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融合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得以孕育与发展的内生性,阐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的多层面融合,并探讨了新型工业化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及相应的实现机制,从而揭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促进产业融合的唯一选择。借助于创新类型的理论分析工具对产业融合之创新性质及其类型作出基本判定,揭示其与众不同的创新要求及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产业融合的创新过程(模式)特征及其要求。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产业融合之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以及对构建产业融合之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说明。重点分析产业融合对现行管制政策提出的挑战,揭示传统管制方式与产业融合新变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对管制模式变革及管制政策调整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适合融合要求的未来管制模式框架设计、管制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及制定管制政策的基本原则等构想。另外,还讨论了政府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问题,阐述政府在产业融合中必须认识清楚的若干问题及其采取的实际行动。                          (经济所李满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