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所召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会议

作者:发布时间:2005-04-19浏览次数:211

 

经济研究所近日在每周二学术讨论例会上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会议由左学金所长主持,周振华副所长等所内学者共30余人参加讨论。权衡副研究员、刘社建副研究员以及樊卫国研究员分别围绕“影响上海城市和谐的两大根本因素”、“促进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中国近代历史考察”三个方面作了主题发言。

权衡副研究员发言指出,影响上海城市和谐社会的因素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领域中的机会不公引起大家对收入分配不公的抱怨和不满,而不是结果不均等,因为单就上海的基尼系数来看,目前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0.30左右),实际上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基尼系数差不多,而这两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问题处理的比较好的例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感觉上,上海的收入分配差距似乎比数字上反映出来的程度要大,所以很有可能就是收入分配领域中更多的是在一次分配中机会不平等,尤其权力机会与市场机会实际上都不公平,才导致整体上不平等在加剧。第二个方面影响不和谐社会的因素就是传统的同心园城市模式导致中心城市发展过度拥挤,出现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结果破坏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此应当从协调收入分配与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创新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上海城市和谐社会。

刘社建副研究员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协同努力。就业是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广大公众安居乐业的战略问题,有效促进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岗位的相应增加,近年来就业形势持续严峻。为有效促进就业,各级政府有必要真正重视就业问题,努力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有必要从政府转型、就业促进、职业培训、监督调控、管理服务、结构调整等方面来努力促进就业。在推出上述积极促进就业的措施的同时,也有必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相互协调、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挥劳动者自身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大力扶助弱势就业群体等方面做相应工作,以进一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樊卫国研究员认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上“以人为本”,这是对历史上的“以神为本”、“以官为本”(英雄)的超越。“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发展视为社会的最高价值。这需要靠制度来实现。制定一些法规制度还是比较容易的,现在严重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特别是限制干部特权的政策、条例流于形式作秀而非切实执行。要用人大立法的形式对干部特权加以刚性的规范和限定,从制度上遏止“官本位”社会形态的滋生蔓延。在现代文明的国度里应该坚决屏弃“作官发财”的理念。我认为官员的职务荣誉也应淡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工作荣誉。社会应该尊重那些自身素质优良而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不是作官就高人一等。这不仅涉及到官员的政治经济利益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平衡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的价值观念问题。政治权力是一直一种关系资源,经济财富是一种物质资源,文化技能是一种人本资源。只有文化技能是人内在的东西。尊重人应该尊重人的内在的品质而不是外在的关系和财物。这一点在当今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做到。未来社会,我想应该是个超越“封建”的“官本位”,超越“资本本位”的“文化本位”的社会。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在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200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