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有企业每天损失近10亿资产(2006-1)

作者:杨宇立发布时间:2006-02-08浏览次数:851

中央国有企业每天损失近10亿资产

杨宇立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岁末年初,各级各地国资委将再次表现其“报喜不报忧”的坏习惯,公布的信息全面飘红,除了国有资产增值不大可能低于一成,实现利润增加一成到二成左右,上缴税金递增更不少于20%。使人的直观感到国资委管辖的企业均为利税大户,成长性极佳,再谈改革改制有文不对题之嫌。为什么要在经营利润超过二成的领域深化改革呢?可惜这些数字是片面的。与国资委的习惯一样,大多数国有企业慎言资产负债率,不提被核销和流失的资产数额,不讲问题资产和闲置资产一共有多少。今年,在这方面失缺的信息有望被稍加补充。

据《工人日报》118日报道,2004年中央企业(不足二百家)清产核资清出各类资产损失3521.2亿元,这还不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下辖的国有资产流失数额。另据《中国证券报》129日报道,国资监管委研究中心某负责人介绍,在近12万亿国有资产当中,正常运转的约1/3,另有1/3情况不清,再有1/3资产闲置,总计浪费闲置资产约为4万亿元。这两个重要信息的真实性恰好能说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姑且自欺或欺人地假定情况不明的那1/3国有资产没有问题,至少能保值,资产闲置的1/3部分每年只损失区区1%4万亿每年损失400亿,加上3521.2亿,约为3900亿元。一年365天减去10天春节,平均每天流失近11亿,除去2亿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弱病残,等于11亿中国公民每人每天为国有资产流失支付了1元钱,虽然名义上这些资产属于全体中国公民。找两个参照数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我国每年用于教育和医疗开支的总和还不到3000亿,每年用于公车的开支约在3000万上下,开支亦属惊人。

就在10多年前,惊悉国有资产平均每天流失1个亿,我们知道了国有经济总量亏损,意味着国有经济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遑论坚守什么“阵地”,教条主义者相当尴尬。如今,国企改革改制10多年后,为什么仅中央管辖的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就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国资委现辖企业不足二百家,按理说委托代理链已经很短,何以使中国经济血脉出现如此大的“出血点”?就关联性而言,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与国有银行的资产状况大有干系,“国有”二字显示了其共同的产权结构,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中国资本市场发育不良,改革知易行难的局面。

对于10亿人每人出1元钱能派什么用场之类问题的计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怎样评价业已进行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效。对此,说成或败似乎都有道理。言成功,可以说幸亏改制的速度快,不然“出血点”更大。言失败,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用尽了除直接私有化以外的一切办法,既未使公有产权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又不能保证不到二百个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不发生大的流失。如果中国打算向世界谈一点经济转型的心得,万不能选择产权话题,倒是可以集中解释一个奥秘,即为什么国有企业在改革时期日趋满目疮痍,中国经济总量却显腾飞。

就主渠道而言,国有资产流失的大部分都没有出境,还在自己的同胞手里,这是人们心里有数的。而GDP测不出来的东西则一定包括了不满、怨恨和愤怒,让改革的旗帜在国有企业名誉扫地,不再具有社会动员意义。那些破产企业和那些迟早要破产的国有企业职工有理由质问:为什么名义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有责任的人,他甚至不会因企业垮掉而损失一元钱?

答案很简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推御经营失败的责任比计划体制更轻松、便利,比系好一双鞋带还要容易。他们可以说市场风险难以捉摸,人算不如天算……。其实,真正能够解释国有资产一边吹牛(赢利)、一边流失的原因,已不在其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性质上了。“国有”二字标定的企业需要兼顾诸多非经济目标。理解到这一层,人们对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的态度或许会宽容平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