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局势,南京政府又先后颁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相对以前有所好转,近代工业出现整体向上的发展趋势,至1936年出现近代工业发展达到近代以来的高峰。然而,作为近代工业的支柱产业的棉纺业,却从1928年上半年开始步入困境,直到1936年底才走出阴影。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工业发展全面下滑,而棉纺业却出现了“一枝独荣”的繁荣景象。战前和战后棉纺工业与其他工业反常的发展趋势,给研究近代工业留下很大的探索空间。对此,`文章着重对抗战前本国棉纺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解释这个反常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涉及棉纺业生产成本变动、行业竞争与国家政府等三个方面,尤其影响生产成本权重最大的棉花价格变动是关键因素。
近代国内统一的棉花市场形成于1920年以后,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二产棉国,由于手工棉纺织业和机器棉纺业的发展,每年必须大量进口外棉。随着美国棉花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棉价逐步与美棉的价格挂钩,内地市场报价由上海、天津决定,而上海、天津棉价则取决于大阪、伦敦市价。1930年前后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政府通过民间团体对本国棉业的救济措施和政府扶助政策,维持美棉的国际市场价格,并在经济萧条后促使棉价不断上升,而英日等国棉纱价格的下降,使得华商纱厂的利润空间更为狭小。
日本在华纱厂依仗先进技术在生产成本上取得的优势,通过长期压价竞争逐步夺取华商纱厂的市场份额,华商纱厂则以消极的囤积原料和局部停工的方法与之周旋,并发动抵制日货运动进行积极的抗争,然而收效甚微。华商纱厂转向政府请求支持,呼吁通过对本国棉纺业实施救济政策来挽回民族利益,但是当时政府所颁布的经济政策并没能对本国棉纺业产生实质性的扶助效果。
由于美国政府的棉业政策,形成中国市场上棉花价格的持续上升,日商在华纱厂则乘机进行长期的棉纱压价竞争,最终导致中国棉纺业在抗战前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过多地依赖投机性生产,其结果最终改变了华商和在华日商之间在棉纺业上的实力对比,华商棉纺业在抗战前的数量优势逐渐为日商所占有,中国棉纺业也因此在抗战前相对有利的社会环境下,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