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8—2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院小礼堂举行2006年“金融市场功能与金融中心建设”国际研讨会。此次国际研讨会也是经济研究所“50周年所庆”系列活动之一。
28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到会致开幕辞并主持了该场的研讨会;院纪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沈开艳研究员、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研究员分别主持了28日下午、29日上午的研讨会。来自德、日、台湾地区和国内的十多位学者、专家做了主题演讲。来自交通银行、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上海证券、上海银行等沪上金融机构及本院的数十位嘉宾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振华研究员也到会参与研讨。
会上,各位演讲嘉宾围绕“金融市场功能与金融中心建设”的主题,分别从金融中心的国际比较,金融资源集聚,我国证券、保险、银行、期货、外汇等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策导向及其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等方面作了精彩演讲。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Norbert Walter博士认为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包括机构、市场、劳动力、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交流、创新在内的复杂问题,并且需要良好的组织条件和制度条件;他指出金融市场国际化要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而该市场监管的严格性、合法性非常重要;他认为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是金融产品范围广泛、市场高度流动、衍生产品比较发达、市场创新处于前沿、劳动力市场完善、具有许多有综合技能、来自不同区域的人才等;他还提出发达的金融中心的“温布尔登”化现象,即当地政府为来自全球各地的金融机构提供一个能够盈利、易于生存、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场所,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面临着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压力。
野村证券的浦出隆行研究员认为由于日本的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不足,其金融中心建设不算是很成功的;他用一个四象限模型概括了金融中心发展的四个阶段,指出金融中心一般经历国内融资国内投资、国内融资国际投资、国际融资国内投资、国际融资国际投资等四个阶段,但不排除跳跃发展的可能;他指出当前全球争夺金融中心日趋激烈,中国在迈向国际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上海财经大学的丁剑平教授通过外汇市场交易中的做市商制度与竞价制度的比较,指出做市商在价格发现、提高市场稳定性、处理大宗交易能力等方面对外汇市场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他利用外汇交易的“天”数据,进行模型分析,认为央行的指导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活力;他认为,今后中国外汇市场要不断做大规模、并适当放开做市商的头寸限制和市场波幅。
会议中,本院经济研究所、部门经济研究所和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沈开艳研究员、陈维研究员、金芳研究员、刘熀松博士、傅钧文研究员、潘正彦研究员分别就演讲报告做了精彩的评论。与会代表围绕着会议主题和演讲者报告主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大会在研讨和交流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
29日上午大会结束前,经济研究所韩汉君博士受左学金常务副院长之托,做大会总结发言并致闭幕辞。至此,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