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海研究员应邀在经济所作《人文精神再思考》学术报告

作者:顾光青发布时间:2007-03-30浏览次数:969

3月20日,陈伯海研究员应邀来本所作题为《人文精神的再思考》学术报告。陈伯海研究员是我国古典文学、文化史学和中国文化研究专家。本次学术报告,他从什么叫人文精神、为什么要倡扬人文精神、倡扬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和怎样建设今天的人文精神的角度,向经济所全体研究人员介绍了他近年思考的一些问题和研究心得。

陈伯海研究员认为,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本性的自我肯定与发扬。它经历了从古代的自然生命到近现代的自觉生命、再到生命哲学强调的互主体性对片面自觉生命纠偏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与欧美现代化先行国家人文精神由传统到现代的自然生长的渐变过程不同,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与宗法社会和农耕经济相联系的自然生命理念,但现代因素积累甚微。无论在外来强势压力的挑战下被逼朝向现代化,还是今天改革开放时代追赶现代化,出于不同性质的“救亡图存”目的,对西方的学习都基本停留在实用层面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建设,致使在价值理念上与原来的传统发生断裂,而又迟迟形不成可以整合为社会认同的人文理念系统和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核心价值。这种引进中的无序和择取的非科学态度,造成今天在人文精神的构建中矛盾丛生、观念互撞和思想混乱。他认为一个缺乏需要共同捍卫的理念和目标的民族非常危险,那样会没有凝聚力,一遇风吹草动,就会散架。因此需要将“重建人文精神”提上议事日程。

陈伯海研究员还认为,应该本着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立足中华放眼世界”的态度来“重建人文精神”。不能固守传统的自然生命理念、以它为核心价值抱住不放;但也不赞成把西方的核心价值照搬而来。理由是中西国情不同、现代化阶段不同,决定了中西现代化的目标、道路、条件和前景都很不一样。他提出,在人文精神上应该倡扬各类主体(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的身心)社会协作的理念,并以中国古训“和实生物”“刚健有为”来表述。他认为建设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培育人文精神生成的土壤。人文精神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能改变人对世界的态度,进而改变人的行为,改变世界。

经济所研究人员对这次报告颇感兴趣。大家感到,这场报告展示了前辈学者学贯中西、治学严谨、独立思考的风范以及老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在报告结束后,本所科研人员还与陈伯海研究员围绕中国传统文明的特点、人文精神的发育能否跨跃经济发展的阶段、后现代主义与传统复古、协作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关系、和谐社会与对人的价值尊重、西方个体本位环境中的宗教“和谐”理念、如何看待日本引进政体框架与保留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交流。

经济研究所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近期组织了几次人文科学的学术演讲,这对促进我所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