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息息相关的。作为现阶段重要的劳动者主体,需要她们和男性一起创造社会和谐所需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者,她们肩负着男性不可替代的生养哺育下一代的重任,从而成为家庭和谐进而社会和谐的重要角色。
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只有通过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才能逐步接近并最终实现。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共建就没有成果可以共享,不能共享,又靠谁来共建?这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女性是一定不能缺席的。如果占人口50%的女性不参与其中,这个理想目标就很难形成;如果女性不能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个社会也没有和谐可谈。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性十分不平等的年代,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就男女平等立法的国家,但传统文化习俗延续下来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性别歧视,在今天依然有显性和隐性的存在,这种障碍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正视和扫除的。
机会应平等、分享要公平,这是所有女性的愿望。现状是没有保障而又深受传统宗族观念束缚的农村女性很苦、工作上被要求与男性平肩并驾的女性很累、要平衡事业与家庭多重角色冲突的女性很难。所以女性要真正成为社会平等的主体道路并不平坦。
共建即参与,最基本的参与是劳动参与。就业是我国长时期要面对的挑战,而女性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问题更为严峻。市妇联发展部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合作的关于本市女性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5年女性失业率为14.4%(当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5%),在业女性的就业层次比较低。表明女性就业状况中是存在“性别隔离”现象的,即因性别造成的行业隔离和职业隔离。有个专门名词“feminization”是指妇女在某一行业或职业中占多数,或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女性化”。在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随着企业主辅业分离、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两性新的就业分层又表现为女性比较集中于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危险并不在于“性别隔离”的本身(两性事实上的有些差别会反映在就业选择和职业特点上),而在于定型和固化的两性分工和角色安排,会导致社会“矮化”女性,使低收入、低培养的“歧视性”被“性别隔离”所掩盖而呈现出“合理”的假象,有些女性也会因此而看低自己,自暴自弃,这才是有碍于社会和谐的。在劳动参与上,太过于强调两性一致,会加重女性的心理压力和体力负担;太过强调差别和保护,很可能满足了眼前的性别需求而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使女性继续处于从属的地位,更多地沉积在低收入和缺乏保障的岗位。社会在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普及,很多过去女性就业的生理障碍正在消除;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她们岗位胜任的能力和领域大大拓宽。因此需要打破传统性别分工的束缚,从眼前的社会性别利益转向战略性的性别利益,在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加电脑、管理等新的内容,引导女性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女性分享社会进步创造的新的分工成果。
由于市场条件下,资本的扩张和竞争具有降低劳动成本的趋势,在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
替代的过程中,岗位消失的速度远快于岗位的创造。女性就业的良性环境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而这一目标惟有自主创业成为社会风气,才可能实现。创业,作为一种自我雇佣、岗位创造的就业形式,可以避开当下女性在就业时被选择而存在的很多不公平。
可喜的是,女性创业正在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新的“和谐风景”。据调查显示。女性整体创业活动率近年稳步上升,意向创业活动率上升幅度更大。很多成功的女性创业人才在各个行业绽露头角。案例证明,女性创业具有直感性强(善于发现需求、对机遇的把握比较敏感。赌性小、风险控制能力强。团队中有女性,创业安全性大)、韧性强(经历过孕育生命哺育生命的痛苦过程,铸就了应对困难的韧性能量,倔强系数高)、亲和力强(天生的母性,对事务包容性强,面对客户、团队和员工比较善于沟通)的优势,女性的智慧、耐力和毅力在开创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充分自由的施展。但同时女性对自己的劣势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有时情绪化色彩比较浓、工作状态有周期性特点(不能持之以恒)、人性化影响情理法兼顾(忽视规则的建立)。因此成功的关键是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正确判断和选择。
女性要真正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单单参与发展是不够的,对女性的各种福利措施并不必然带来两性的平等,要增强和扩大妇女权利的基础是必须“赋权”,让女性成为发展的主人,在制定发展政策和实施发展项目时,要引入社会性别分析——是否保障妇女对资源的掌握控制和利用、是让妇女真正受益还是仅当成发展工具、是否倾听了妇女的需求并让她们参与政策和项目的评审和考核——这是制度完善的任务。性别平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记,要消除不平等的现象和行为,首先要消除的是女性自身的认命和怯懦,要正视眼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依附男性、迷失或丧失自我旧传统的回潮。为此呼吁女性鼓起挑战自我的勇气非常必要,这是女性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美德的核心。如果女性自身都没有追求平等的主观愿望,没有与男性平等发展的主体意识,那两性平等永远只会停留于口号和形式,而不会为女性所受惠。因此在和谐社会构建的漫漫长途中,女性不能省略自身的努力,也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女性自己能够把握的只有以挑战自我的姿态去争取和谐的生活,面对超重的人生负荷,展现女性坚韧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