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点:政治文明建设也是公民的事

作者:杨宇立发布时间:2007-05-23浏览次数:562

政治文明建设从来不是单行车道,它既要求政府做得更好、花钱更少,也是人民成为公民的过程。

笔者曾在几个场合向知识水准不低的人群提问:“‘共和国’是什么意思”?竟无一人敢于回答。经私下询问得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但绝大多数人确实吃不准。还有一个问题让许多文化人发窘:“何谓公民”?有了“人民”一词为什么还要“公民”?再问权利与权力的内涵差异,知晓者居然廖若晨星。由于许多媒体文字也时常弄错“权利”和“权力”这两个同音不同义的词,许多人搞不太清楚二者各自的内涵似乎就有了一些必然性。

如今,不少媒体仍频繁使用“惊动”了什么人的字眼来渲染某问题的严重性,等于说民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达不到令人吃惊的“大新闻”程度就得不到公正有效地处理,潜意识里的人治强于法治余毒还在。至于一个人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将丧失什么,知之者竟十无一二。联想到数10年前听到一位老教授说“自由就是由自己”,以及中国古代最初出现的“民主”一词作“为民之主”的规定,对政治文明基本概念作如此垃圾化理解,能间接证明目前中国政治文明处于明显的低温状态,权利意识严重短缺,这对于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客观限制。

现在中国已经到了进一步普及政治文明基本知识的时候了。当更多的人明白权利与义务平衡、自由与责任匹配的关系,具有清晰可辩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宽容精神,无条件尊重他人的平等权利和推崇程序正义,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治能力和公共生活经验的时候,那么,涉及绝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微观公共事务才能以较低成本自主地得到及时解决,使公共管理的重心真正降下来,政府大量的公共职能才能转移、分散到民间去。在普遍意义上,小政府是好政府的一个必要条件,监督小政府的权力所需耗费的公共资金总会更少,而小政府和好政府都意味着普遍减税。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不是处理社区琐事和调解邻里利益纠纷。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胜任大大小小的一切公共事务管理,地方政府也不行。有必然联系的是,小政府对应着大量具有很高政治文明素质和公德水准的货真价实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