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自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以来,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实,很多经济学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纷争交织的过程。尽管目前比较优势理论成为相对主流的经济理论,但围绕这一理论的争论并没有停止。从实践来看,里昂惕夫之迷与产业内贸易的兴起,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拉大,也是比较优势理论倍受争议的重要原因。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到达一个新的阶段。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跃升为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外汇储备从1978的1.67亿美元上升为2006年的10663.44亿美元,扩大了几千倍;1978年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比重为0.78%,2006则上升为1.76万亿美元,并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层次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升,外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主导作用愈来愈突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贸易形势的变化,促使我们去思考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贸易实践中的作用发挥问题。
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更应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中的核心问题——贸易效益的获得,是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次,遵循比较优势理论能否自动让发展中国家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后,中国成功实施比较优势战略还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对外贸易效益
1、获得外贸效益是国际贸易交换的核心问题
(1)商品交换中的经济人总是力图用较小的成本换取较高的收益
(2)国家也遵循理性主义,追求贸易效益的最大化
(3)商品交换中的核心问题是贸易效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出发点不是贸易效益
(1)李嘉图的经典比较优势理论是从劳动的时间成本出发
(2)要素禀赋理论是从要素成本角度出发
(2)机会成本角度解释的比较优势仍然是从成本角度出发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出发点不是贸易效应,没有从价格成本对比的角度考虑。
三、比较优势战略实现赶超的机制与现实
1、比较优势战略实现赶超的机制
(1)大量消费劳动力
(2)资本积累率快于发达国家
(3)要素禀赋提高导致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
(4)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趋同及贸易结构的接近
2、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状况与比较优势战略
从贸易数据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几十年的发展,仍然是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也就是说仍然是以原有的比较优势为主,要素禀赋并没有得到提高,产业结构和相应的贸易结构也没有升级。
(1)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效果不明显
(3)作为特例的韩国和日本存在很多争议
3、比较优势战略成功实施的条件
(1)获得贸易效益
(2)具备使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金融支持体系
(3)技术要素的支撑能够更好整合资本和劳动力
(4)足够的人力资本
四、中国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
1、比较优势战略对中国贸易的贡献
(1)贸易总额和贸易地位上升
(2)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优化
(3)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优化
(4)外汇储备增加
2、比较优势战略对中国贸易贡献存在的不足
(1)中国比较优势战略的长期实施,对中国贸易的贡献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足的一面。在贸易增长的过程中,中国的贸易条件也在恶化。
(2)中国比较优势战略实施过程中,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更重要的是,中国贸易的迅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3、提高比较优势实施效果的应对措施
比较优势战略,经过几十年中国的实践,对贸易贡献还存在很多令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比较优势战略本身没有强调贸易效益,更因为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定条件。因此,中国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比较优势战略实施的效果,提升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从而提高贸易结构,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
(1)避免粗放的数量扩张,提高贸易效益。
(2)建设良好的金融市场,提高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能力。
(4)增加教育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