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所召开2007年度青年科研人员会议

作者:邓立丽发布时间:2007-12-20浏览次数:852

2007年12月14日上午,经济研究所在院115会议室召开2007年度青年科研人员会议。全所20余名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副所长沈开艳研究员主持会议,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研究员、院宣传部部长兼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黄凯锋研究员、科研处处长周武研究员、干部人事处副处长兼职改办主任姚勤华研究员等应邀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沈开艳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近年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新情况,学科专业结构日益多样化,青年学者占主体,女性科研人员不断上升,指出在未来学科发展建设中应着重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及有效发挥女性科研人员的重大作用。

青年学术沙龙是经济研究所2007年度为凝聚青年科研人员及提升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刘社建汇报了2007年度青年学术沙龙举办情况,指出了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2008年度的青年学术沙龙提出了建议。徐美芳作为青年科研人员代表对更好地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提出了建议,指出应重在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热情,围绕青年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举办。汤蕴懿作为新进青年科研人员代表谈了到社科院工作后的感受,并提出了发挥青年科研人员作用提高青年科研人员水平的建议。其他与会青年科研人员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心态、问题、困惑、希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院青年学术交流中心是全院青年科研人员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院宣传部部长、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黄凯锋研究员指出,学术青年交流中心成立以来为青年科研人员学习交流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强调提升科研水平中交流碰撞及形成学术生态的重要性,指出青年科研人员应处理好职业与事业矛盾,应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的领域和专业,不断追求、积累、锻炼,走向成功幸福的学问人生。

科研处处长周武研究员向经济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谈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告诉与会的青年学者在平坦的科研环境下,取得优异的学术成果,既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又要有优秀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成材必备的“三心”,即雄心、恒心和公益心。当前国家、社会、院内外自上而下都为青年学者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成才氛围。青年学者应加强内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成为有成就的学者。

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科研处副处长权衡研究员强调指出,做学问是个积累过程,应该用学者的平和的与沉稳的心态去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学术敏感性,多参与学术交流,掌握学术动态、学术信息、学术前沿,学会在聆听中思考、升华。青年科研人员在成才过程中,要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长线与短线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问题;二是意识到科研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既要参与课题研究、探讨,还应积极申报,多多交流碰撞;三是克服文人相轻的心态,培养团队意识、宽容意识、合作意识(纵向、横向合作),向同行们认真学习。

干部人事处副处长、职改办主任姚勤华研究员指出,职称是科研人员进步的台阶,目前社科院年轻人较多,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职称的需求与渴望。由于青年人迅速增加,职称名额较为紧张,但只要年轻人能做出成果、做出名气,将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保障。

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对青年科研人员提出了要求与希望,指出科研人员应把握处理好几对矛盾,如长线与短线的矛盾、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矛盾、广度与深度的矛盾等。每位科研人员的精力、能力有限,应把握重点,找准自己的特色与兴趣,不断进取,同时兼顾其他方面,最终实现一种中庸平衡。社科院工作环境较为宽松,青年人员更应把握自己,充分利用时间,踏实做好科研工作,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研究员做了总结讲话,指出院里青年人员的精神状况、科研能力、社会责任心都较好,中青年科研人员逐渐成为院的科研主力,其重要性日益显现。青年学术沙龙具有面对面实时交流、学术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表达与聆听相结合、共建与分享相结合等独特优势,院里会积极配合并大力推广。经济所青年沙龙应变负担为机会、乐趣,组织者、个人积极性相结合,讲述科研工作中的苦与乐、关注自身、关注社会等问题,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兴趣和凝聚力。由于社科院自身的特点,在科研上缺乏高校的那种纵向管理、横向比较;与高校相比,社科院缺少教学任务那样的有明确规范要求的运行轨道,青年人员的自我加压就显得格外重要。青年人员更应多交流、了解自己强项和弱点,了解自己适应的科研工作类型,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素质,适应社科院的工作性质,并做出成果。

会议过程中沈开艳研究员做了精彩总结与点评,指出青年科研人员存在着压力与差距,在把握时间与建立信心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完善,青年科研人员应找准自我定位,把握好科研历程的每一步,走向成功幸福的学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