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精神在四川抗震救灾中升华

作者:杨宇立发布时间:2008-05-21浏览次数:934

四川重大地震灾害意外地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巧合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51日正式实施,512日就经历了真正的检验。中国各级政府通过多种媒体及时向外界公布灾害信息,至少取得了三大成果:⑴推动全民迅速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勇气,证明“正确感觉活跃在民间”;⑵救灾措施获得了强大的民意支持和民间力量帮助;⑶激活了奏鸣《国歌》的开关,再次让“我们万众一心”“铸成血肉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惊天的救灾宣言。

史学家钱穆认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在于维系国家内部社会情感的麻木与觉醒”。在现代社会,中国人也需要明确的事态和真相而不仅是杰出的救星,来保持同胞之间不讲价钱的骨肉联系——近者手牵着手,远则心连着心。在所有联系手段中,唯有承载着现代公共舆论的信息平台能胜任这种人性联系,使公共舆论与理性保持一致,促进不同见解相互启蒙,产生与货币不大相干的“交往的生产力”——让高尚统摄利益,让同情超越距离;让事实在猜测之前被展示,让谣言在真相面前灭绝;让灾区的需要广为人知,让金贵的情感有相宜的寄托……。如果没有现代公共传媒的独特作为,那么,缺乏人性热度的公共生活就只会产生冷漠和麻木。

公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天然拥有一项平等的权利——有权利尽快了解同胞的真实处境和需求。灾难时刻的公共信息平台能够帮助个人突破封闭状态参与公共生活,加速现代公共、公民精神的升华,据此人们才有以下指望:

——中国将赢得有史以来最为成功、最有效率、最多参与者,积累了最丰富救灾经验的抗震救灾胜利;

——成为自建国以来民众疑问最少、报怨最小,在“地震损失的确减到最小”等问题面前最问心无愧的救灾活动;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美德与现代公德、博爱意识实现最佳结合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实践;

——成为中国有史以来在自然灾害中逝去的亡灵,受到最圣洁人性尊重并享受最高规格葬礼的庄严记录。该记录将标定中国现代文明的新高度。

为了应对绝大多数公共事件,政府发布严肃、权威的信息与现代媒体提供真实、丰富的信息,二者同等重要。公共舆论能测量一个国家有多少堪称“公民”的公民数量;能显示一个民族秉持有何等高贵的一流品行;能证明一个社会蕴涵多么巨大的体能和智力,能表现一种古老的文明具有哪些足以向世界细说的自豪和光荣……。

四川地震激活了中国人心底里的那份崇高,其中的内涵不止于三千年的同胞之情,更浓烈的是超越国界的人性关爱。官民一致、军民携手的抗震救灾信息表明,中国人已经把在政治公共生活领域“患有先天性精神残疾症状”扔进了太平洋。没有现代传媒,人们对灾民可能只存在微弱的理性同情;通过现代传媒,在中国社会就会激荡起13亿份人性对生命的关爱。

 

 

 

作者信息杨宇立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博导   

联系方式: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邮编200020

手机:13020201212   E-mail   yuliyou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