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实现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经济形势下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作者:徐美芳发布时间:2009-04-08浏览次数:404

十六大以来,中国保险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具体表现有: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与组成部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状况也决定着保险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经济基础,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同时,保险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经济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不可否认,中国保险业尽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起点,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仍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未来十年,是中国先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21世纪前50年)长远设想的前两步(2010年和2020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但中国清醒地认识到,出现在当前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人尽皆知,过去的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世界既见证了神舟七号腾空而起、奥运圣火在北京城点燃,也目睹了中国南方罕见的雪灾和5月四川地震,在这两场巨灾中,中国分别承受了约1500亿和8000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样,过去的2008年,也是全世界难忘的一年。始于美国2007年7月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化成了百年罕见的金融海啸,不仅给美国经济和金融带来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最大的困境,也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影响到了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基本结构。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时指出,2009年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可以想象,接下来的十年中,可以说,风险社会已不是一个理论词汇,它已让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风险感受。因此,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及所有的老百姓面临防止、减少和消除各类风险的任务将更加重大,更加迫切,甚至前所未有。无疑,作为分散和转移风险的保险机制,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展示更多的风险管理功能。

回顾保险业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多的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业进一步展示其风险管理功能的重要表现。上个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用“社会充分”和“社会公平”思想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精算公平”概念。本世纪初,中国保险业也论证和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中国保险业而言,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向外看”的心态。由于多年来采取精算、核保、核赔等专业化经营方式,现有的保险公司往往更注重条款制定、统计和保费厘订、核保规定细化等微观经营特色。向外看的心态要求保险公司面对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时,加强行业内的团结合作、重视与消费者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各种战略联盟。其次,中国保险业进一步调整“向前看”的心态。现有的各家保险公司在制定产品费率时,都非常重视搜集过去的损失率或费用率资料。但由于许多新的风险是现代社会特有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传统风险的历史数据没能完整保存,获得过去的损失率或费用率资料就成为一大难题。有时,相关数据即使能找到,但由于其完整性或可比性不能满足核算费率的若干需要,其可靠性仍有很大问题。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这种现象肯定仍会长期存在,因此,保险业必将以“向前看”的心态实现和完善部分损失率的核算。

国内外许多实证表明,保险机制普遍比政府救济或家庭(族)内互帮互助方式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有效。不难想象,中国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更加公平的风险分担方式必然被更多人接受,也可以预测,中国的经济实力仍然有限,更加有效的风险分担方式也必然是大家所希望的。实践证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保险分担风险的方式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人身和财产风险可以通过保险方式转移,而且类似雪灾和地震的巨大自然灾害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中国消费者逐渐提高的风险和保险意识,无疑将成为中国保险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根本和最有力的支持。

总之,面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出现的巨大变化及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保险业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展示更多的风险管理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

联系方式:Email:xmf888@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