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主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作者:邓智团发布时间:2009-04-28浏览次数:1033

胡锦涛同志在谈科学发展观时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发展,并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要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科研人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是能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与日常科研工作相结合: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学习与思考,笔者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扎实开展科研活动有几点体会:

体会一:确保研究目标的“有用性”是科研的前提。“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科研目标有没有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决定着整个科研活动能不能顺利开展。当然我们这里的有用性,不是指开展的科研活动研究目标是直接针对现实中某一个具体经济或社会问题的,而是指具有较好的社会实践基础,从现实中来,再到现实中去。在开展科学研究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过程中,赋予学习每个具体研究环节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使研究目标脱离实际,缺乏有用性。因此,确保研究目标的“有用性”是扎实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

体会二:确保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是科研开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理论研究、应用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要使研究工作“更上层楼”,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如何学习和借鉴西方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研究和总结。作为一名科研工作不但要为整个研究单位开拓工作新局面,更要创新研究方法,推动个人研究成果更上台阶。

体会三:确保研究内容的“广泛性”是科研开展的引擎。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深入调研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在整个研究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调研活动浮于“表层”,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不去就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在小事中“纠缠细节”,在小圈子里找“大问题”,会使调研工作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开展广泛性的国情市情调研,才能找准制约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下一步研究“查明病情”。确保研究内容的“广泛性”是扎实开展科研活动的引擎。

体会四:确保研究思想的“鲜明性”是科研开展的坐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破解难题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要做到“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主张”,走出“人云亦云”的“误区”,通过对问题细致缜密的讨论,将所做的科研讨论不断深入,形成鲜明的研究主张,形成相关科研活动的前进坐标,为下一步研究导航。

体会五:确保科研评价的“科学性”是科研开展的保障。确保科研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是确保科研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实践证明,制定平等科学地科研评价机制,不断有利于科研工作者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有利于相关不同学术单位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机会。避免科研活动的结果变得“鱼龙混杂”、“喧宾夺主”、主次不分。确保科研评价的“科学性”是扎实开展科研活动的保障。

因此,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科研学习方面,必须确保研究目标的“有用性”、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思想的“鲜明性”和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只有从培好科研态度、科研方法和科研环境这块“土”,才能真正确保科学研究自身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