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是当代世界大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城市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就会面临从产业结构到城市建设、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转型。不同的城市,由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及重点不同,其转型的途径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经验和教训可以相互分享和借鉴。2009年10月30日至31日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杨浦区与川崎市产业转型比较”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日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杨浦区和川崎市的产业转型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城市改造、中日两国合作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上海产业转型发展进程及战略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研究员重点探讨了上海产业转型发展进程及战略。周振华指出,上海在“十一五”期间按照逐步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但在此过程中要四点舍得反思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国家战略的关联性。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徘徊在50%左右,近几年来形成与第二产业半分天下的局面,两个比重不能拉开差距,这需要与国家战略联系起来看。整个国家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上海的工业基础较好产业发展配套较强,上海很难脱离国家发展的总体水平和阶段取得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低端化倾向。上海在“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的引领下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形式上的高度化发展,却还没有赋予“产业内部、企业内部价值链提升”的内涵,在某些高端产业内部仍存在低端制造。
三是上海在“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模式中,注重了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却相对忽视了产业内部的发展能力和质量,仅仅基于产业间分工的结构转换并不能完全表征产业结构高度化,而是需要进一步从产业内、企业内的价值链分工角度赋予产业结构高度化内涵。
四是要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内产业分工研究产业结构开放性的演化。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产业基地,要抓住国际产业技术转移的机遇,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成为实现技术创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推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周振华指出,在“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坚持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在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四大关系,一是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产业发展的关系;二是产业转移与产业扩张的关系,转移制造业并不是指将制造业完全撤离上海,而是带有“扩张性的转移”,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去,把研发中心、运营总部留在上海;三是产业领域高新化与产业技术先进化的关系,高端产业里面也会存在低端制造;四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某些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加入高科技或创意支撑转变成高附加值的产业。上海可以通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为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搭建核心营销网络,为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路径支撑;积极培育和引进重点产业的企业家,为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丰富产业高端化的内涵;实施政策倾斜,营造有利于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环境。
二、上海市杨浦区产业转型
上海市杨浦区副区长唐海东介绍了杨浦区的产业转型历程及已取得的成果。杨浦区作为上海老工业基地,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旧区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走出一条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发展新路子。唐海东认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既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要努力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杨浦区商务委员会主任吴伟国在研讨会上提出,杨浦区产业转型要以“两个优先、两个提高”为方针,即优先发展以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和以大学强势学科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升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引领的都市型产业和配套科教功能的基础性服务业。
建设学习型城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是也是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产业创新与转型的必要之举。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韩汉君研究员指出,杨浦区走出了一条“起点高、立意高、成效显著”的创建学习型城区的新路,并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未来杨浦学习型城区建设应进一步融于“三区联动”大背景之中,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还可更大发挥百年校区的作用,而科技园区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校区和城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回报社会。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陆晓文研究员指出,在杨浦区进行产业转型发展创意产业的同时,仍要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把发展创意产业与改造传统工业制造业和保护历史文化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杨浦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地区最大的区域行政地区,具有特殊的历史和人口构成,在旧城改造方面做出了独特的尝试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和市容市貌也得到了提高,城市改造对经济结构调整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杨浦区要在既有的城市改造定位基础上继续改进民生、继续提升经济发展创意产业,在旧城改造的同时要注意保存珍贵的历史遗迹,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大力保护环境,打造和谐社区。
杨浦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大力推进创意产业发展,为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做出了探索和尝试,特别是在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产业发展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杨浦区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如忠研究员指出,杨浦区的创意产业发展在产业功能定位、品牌培育、政策扶植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他认为未来几年杨浦区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继续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特色和重点,注重扶优扶强。
三、日本川崎市产业转型之路
正如杨浦区是中国近代产业发祥地一样,川崎市是诞生日本近代产业的都市,工业历史悠久,聚集了电气机械、钢铁、化学、食品等各种产业,靠重工业和制造业引领日本经济的发展,但是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严重的产业公害问题。川崎市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抛弃工业城市的基础,而是将一些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工厂向海外转移,其研发中心及经营总部仍保留在川崎市,同时利用产业集群和首都圈的地理优势吸引各种高新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机关进驻。川崎市的产业转型实行“二三产业融合”的策略,在强化环境保护的同时,努力发展技术创新型、创造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各种科学及知识使城市得到再生和进化。
日本信金中央金库综合研究所所长平尾光司认为,“川崎模式”展示出工业城市和环境城市共存的可能性,是新的环保型产业城市的典型,对现有的工业城市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专修大学经济学部宫本光晴教授在研讨会上详细介绍了川崎市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其相关政策。川崎市于1989年成立了日本最早的创业孵化器KSP(神奈川科技园),现在川崎市内共有三处创业孵化器设施。川崎市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三位一体的支援政策,即设立创业孵化器机构、为新创企业提供招标活动、提供风险资金的机构。作为中介机构的川崎市产业振兴财团为处在创业初期的创新型企业举办各种商业活动的招标。宫本光晴教授认为,川崎市为促进产业升级、扶植新兴创新型产业做出的努力成果显著,但仍然面临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提供风险资金机构实力弱、传统的终身雇用制不利于人才流动和增强企业活力、一些没有从政府支援政策中受惠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等。
川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强化环境保护,这直接促进了有关节省资源和能源技术的发展,成为资源循环、能源循环的产业都市。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石油危机之后,川崎市企业积极开发节省能源的相关技术,实现了世界最高水平的低能耗生产方式。临海区域的基础材料、能源产业和内部区域的电器机械产业成为开发新型能源的基地,有关资源、能源循环型的产业结合体正在形成。
四、杨浦区与川崎市产业转型比较
杨浦区与川崎市的工业都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工业基础和工业文明积淀深厚,但是二者的产业转型却走出了不同的路径。杨浦区在转型中的定位是打造“知识杨浦”,主要依靠激活科技、教育资源来实现产业转型;而川崎市则是通过多元化的创新体系打造生态川崎、创新都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开艳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对杨浦区和川崎市产业转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杨浦区作为上海曾经的工业重地,在由“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的转型过程中朝着脱离工业的道路发展,制造业大幅度衰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异军突起。2004年,杨浦制造业已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高度密集的科技教育资源被有效激活,成为引领杨浦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08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已经占到杨浦总产值的10%。与杨浦“退二进三”不同,川崎市走的是一条“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制造业向服务环节转型,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制造业向环保、低能耗、创新型企业转型。川崎的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下降幅度较低,近几年甚至还出现了小幅上升的趋势,重化、电子、精密机械等产业重获生机。沈开艳认为,多种模式的创新体系是川崎制造业成功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所在,这些模式都有许多值得杨浦甚至上海借鉴之处。
日本专修大学经济学部的大桥英夫教授对比了中日在研发、技术创新以及产官学等方面的特点。他指出,中国的研究开发活动中基础性研发相对较少,而且在承担主要基础性研发活动的各大学中占比例较高的是应用方面的研发,而日本相对中国就比较重视基础研发,并且研发工作主要是企业中进行。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最重视的公司内部的经验积累,由于公司员工共同的企业文化和知识背景能够较好的做到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中国,研究开发经费主要发放给有关的国家机关,产官学的合作比较密切。日本的研究经费主要发放给各大学,产学联系一直都有,但是与政府的关系就非常淡薄。这也体现出中日产业转型的动力不同,从各自的转型过程体现出中国的产业转型主要由政府主导,川崎的转型主要是由市场推动。
五、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探讨了杨浦和川崎不同的产业转型之路后,不难发现在未来发展中杨浦区与川崎市可以在多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双方发展实现共赢。
大桥英夫教授认为中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合作的可能性。首先,在产业垂直整合方面。日本一直重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这有利于更好的控制投入、成本、质量等;而中国并没实现垂直整合,却出现了垂直分裂的趋势,有利于使从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到销售等各工序的中小企业加入最终产品生产领域中来。中日可以在产业垂直整合和垂直分裂的方面依据各自的优势开展合作。其次,研发方面。杨浦在研发方面与川崎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该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加快杨浦在研发、创新方面发展的速度,例如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日本企业也可以雇佣更多的中国技术人员,逐步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加强在研发方面的开放合作等。再次,中国企业自主品牌方面的合作。中国在最终产品生产领域具有优势,日本在基础零部件生产方面占优势,中日可以在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认为川崎市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在研发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与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转型,这些发展经验对于城市的产业转型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他同时指出,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比日本滞后30年,两国存在相当大的合作空间,中日可以在大学教育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平尾光司认为,发展“两高两低”行业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日之间要互相学习、加强沟通交流来实现多领域的战略合作,不仅在产业方面,在为普通居民提供优质居住环境、城市建设、整合教育资源、聚集优秀人才、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都可以展开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