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9日上午,钟祥财研究员在经济所周二学术报告会上作了题为《特殊压力下集体行动的逻辑——对计划体制的一个经济学解释》的演讲。演讲分四个部分:一、问题的提出;二、解读奥尔森理论;三、集体行动和个体理性;四、结论及其含义。
钟祥财指出:根据奥尔森的分析,在不具备“选择性”激励的情况下,个体积极性和集体规模成反比。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a=b/c。其中b是指具有理性的个体在集体行动中付出的努力,c是指该个体所在的集体规模(人数),a是指该个体在集体行动中获得的实际报酬。如果b为1,则c越大,a就越小。但在特殊的压力下,集体中的个体将认为自己的努力会获得应有的报酬,即不再担心别人将分享自己的付出。这时,就出现了c = 1的情况。例如在军事行动和救灾行动中,个体的理性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它对集体的判断发生了变化。在这里,个体努力直接关系到集体状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边际上重合,c = 1,而不是c>1,由于c = b,而b = 1,所以a=1。由于理性的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一个集团做什么取决于集团中的个人做什么,而个人做什么又取决于他们采取其他行动的相对好处”,所以,这时的集体行动是有效的,而且,其总效率与集体规模成正比。
钟祥财认为:得出在常态条件下,集体行动一般是缺乏效率的;而在特殊压力下,集体行动可以是具有效率的这一结论,具有多方面的含义:1、常态条件是长期的,特殊压力是短期的,因此前者的效率通常指的是经济发展,后者的的效率主要是指应对困难;2、不能排除未来集体行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特殊压力消失以后,有必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体制中个体行动的效率。特殊压力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可以被其他方法加以强化,所以,要防止人为地制造特殊压力以维持集体行动体制的情况;3、在大规模的集团里,由于监督成本和其他原因,“选择性”的激励往往形成一种特权和对集团利益的侵夺,而特权和侵夺反过来进一步使集体中的普通个体减少为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的积极性;4、在社会不能提供保护个人经济权利和公平竞争制度环境的情况下,个人的收益就会受到侵害,这时,名义上的个人行动就会变成事实上的集体行动,即在a=b/c中,c = 1已经重新沦为c => 1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无法确保c = 1的社会经济,实际上还没有完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