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安全感”

作者:乔兆红发布时间:2010-03-25浏览次数:109

 

朱子讲历史,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历史中只能学到人世之间的道理,学不到任何做事的技巧或智谋。因为:一、古往今来人世的事务是有学习价值的,但重点在于这些事情的道理,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依照道理做事。如果做事不合乎道理,事情却做成了,只不过是偶然碰巧,没有价值,不值得效法。二、人世之间的道理,是历史知识中的人文价值之所在,是学习者应该理解的基本观念。意即道理以外的智谋、技巧是不足学,不可取的。了解了这些道理和过往的事例,可以认识到智谋技巧是不可学的。凡是道理上不允许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得成的,“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合在一起的,道理上讲不通。朱子告诫人们不要用技巧,这是绝无好处的。

朱子的讲话,重点在于人们必须努力追求,体认世间的“道理”,大凡做事,只求合乎道理,不必空费思量、空费计较、空费安排,去做一些枉费心力的事情。从历史中照样画葫,学习前人的谋略或技巧,是不正确且做不成事情的。凡是用技巧的人,都是枉费心机,白费力气,人们只需依持一个公平正大的心去做事,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但如今的社会甚或学术界,空费思量不再“空费”、空费计较不再“空费”、空费安排也不再“空费”,反倒是得心应手,运筹帷幄,最后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那些纯粹的学者,具备学术情怀,悟出了学术真谛,真正以学术为业,具有一种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品格,自信学术魅力无穷而自我感觉安全的人,却被那些善于“思量”,善于“计较”,善于“安排”的人挤压到了“灯火阑珊处”。是谁破坏了这一“安全感”?

当今人类文明的最大缺失,就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造成道德沦落与社会失序。因此有识之士疾呼,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呼吁,一切有良知的人们应该迅速奋起,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寻求合作,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神资源,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文化,共同挽救整个人类的沉沦。

在一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园地,没有悟出学术真谛,没有具备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品格已被岁月风化,成为常态。许多科研工作者,一生都在从事学术研究,而且具备一定的知识,能用自己的知识解读社会现象,为社会服务。但终其一生也没有悟出学术真谛,没有具备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品格,何谈安全感?何谈境界?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