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功勋耕耘者——经济所为钱世明、童源轼研究员祝贺八十寿辰

作者:jjyjs发布时间:2010-04-29浏览次数:107

426日,经济研究所以“劳动经济学理论座谈会”的形式,为童源轼、钱世明两位退休研究员庆贺八十寿辰。不同时期曾与两位共过事的师尊、领导、故交、晚辈二十余人出席了这次活动。副所长沈开艳研究员主持了会议。

童源轼、钱世明两位研究员与经济研究所结缘40年,他们研究生涯的活跃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80-90年代。两位在劳动经济特别是分配理论领域的研究成绩卓著,特别是他们提出的“两个层次按劳分配的观点,成了80年代我国分配理论改革的制高点,并因此受到理论与实际部门,包括中央领导的重视。胡启立副总理到上海,特地打听“两层次按劳分配”的作者并与之会见。也因此被指名参加全国工资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上海社会科学志》对此的评价是:“两层次按劳分配理论成为当时上海经济学界较权威的观点,对我国按劳分配理论的深入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童、钱两位在分配领域研究是硕果累累,其专著《工资与奖金》、、《公平分配:理论与战略》、论文“论两层次按劳分配——简评几种流行的不同意见”、“市场调节工资、企业自主分配”等,在社会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座谈会上,《社会必要产品论》主编雍文远教授高度肯定童源轼、钱世明对这部获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著作的理论贡献,称他们将“社会主义阶段联合劳动两个层次”的特点推进到按劳分配两个层次的分析,不仅使分配理论的研究获得突破性的进步,也使“社会必要产品”的理论分析框架更加完善。

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裘逸娟教授高度赞扬两位“寿星”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品格:始终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跟风,有自己的观点;甘坐冷板凳,认真做事,低调做人;没有感染“商品关系”,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纯净的合作精神。

原上海社科院苏东研究所所长王志平研究员高度赞赏两位寿星身上的科研勇气和开拓精神,认为坚持实事求是、保持科学的良知,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经济所退休研究员刘刚认为,两位之所以能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是与他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长期与国家劳动部、市体改委、市劳动局工资处、市劳动学会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企业改革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不开的。

作为晚辈,经济所顾光青研究员认为,两位前辈为后学敬重的不仅是他们学术上的贡献,更有他们执着专一的研究态度、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和谦虚真诚的为人作风。她特别感动两位在科研中长期的合作关系,认为淡泊名利、互谅互让是他们合作成功的关键。经济所原所长袁恩桢、《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陈招顺、部门经济所陶友之等研究员,均在会上发表了对两位学术贡献和学风素养的高度评价。

童源轼和钱世明当年曾被誉为经济所合作研究的“黄金搭档”,对于大家期待破解的长期合作默契的秘诀,童源轼研究员在座谈会上坦然作答:只有六个字——彼此“了解、理解和谅解”,几十年始终如一!真是言简意赅,平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