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正在进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大讨论,全国的发展规划也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按照习惯的思维方式,发展就是做“加法”,强调的往往是提高和增加,突出的也总是做大和做强。其实,从中央明确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点来看,我们对发展的理解应该是多元化的。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的今天,发展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它还必须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正义的进步;另一方面,增长已不是发展的唯一形态,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发展既要做“加法”,也要科学合理地做“减法”。
只有做必要的“减法”,才能使“加法”落到实处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对各项社会建设和民生工程的资金投入持续加大,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用于教育、卫生等的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还将提高。这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也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潮流。怎样使这些利国利民的“加法”落到实处?除了提高科学决策和贯彻实行的水平外,我认为还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不合理体制及相关既得利益做“减法”。
近日有报道披露,在湖南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再如,尽管现在国家的教育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份额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这些有限的投入是否公平,是否健康,民众强烈地要求得到透明信息,高校基建系统及相关领导腐败案件的暴露,存在于教科书发行渠道的行业潜规则,都使人们对这些公共领域存在的利益黑洞忧心忡忡。笔者在参加一些研讨时经常听到抱怨,说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常常是两头不讨好,不仅老百姓不满意,医疗、教育费用减不下来,而且医院和学校也在叹苦经,叫穷,叫亏本。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实运用常识就可以判断,即在传统医疗卫生等体制中,已经形成吞噬公共财富的利益共谋。只有采取果断的改革措施,切实斩断黑手,减少财政流失,才能使政府的利民举措施惠于民。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建设必须同时也是社会改革,不做“减法”,“加法”将事倍功半,使公共资源变成某些私人的饕餮盛宴。
做“减法”可以使“加法”具有乘数效应
从经济学角度讲,粗放的增长可以靠要素投入的追加,而科学的发展则应通过资源配置的改进。政府和市场,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互相之间的关系似乎是线性替代的,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改革实践证明,市场具有政府计划所无法企及的信息功能和激励机制,因此二者不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你多一点就是我少一点,我多一点就是你少一点,而是一方退一点,减一点,腾出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为各种新配置创造可能性,这样增加的效益可能是原先的格局所难以比拟的。因此,行政部门和垄断行业不要担心一时一地的放权和减利,必要的退出是为了整体和长期的健康发展。订规划的初衷是减少不确定性,而多样性和“意料外的结果”恰恰是避免系统风险的有效方法。因此中国的先哲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做“减法”可以使“加法”具有乘数效应,这一点还可以创新为例。毋庸置疑,在当今时代,政府重视创新,鼓励创新,是必要和明智的,但这不意味着政府应该直接参与创新,计划创新,除了特殊的行业和项目,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土壤在市场。在经济学说史上,法国的萨伊很强调供给,这种供给依据市场需求信息提供并能为市场所出清,它不是政府人为设计的,而是由具备冒险精神和创新素质的企业家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结果。企业家的创新不可能都成功,但一部分企业家的成功(收益)由另一部分企业家的失败(亏损)平衡,不需要公众交税来埋单,总体上,技术进步和公共福利扩大是由企业家的竞争和创新推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熊彼特把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能产生溢出效应,而政府在资源垄断和市场竞争方面做“减法”则可以催生和放大这种溢出效应,从而形成国家切实促进经济发展的“加法”乘数效应。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做“减法”
在更为宽泛的视野内,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做“减法”。节能减排,现在已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口号,因为环境污染了,地球变暖了,海洋水平面要上升,威胁到人类生存,所以这是必须要做的“减法”。此外还有一些领域也应该做做“减法”,例如人们的消费行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是低碳经济。搞低碳经济需要技术支撑,为此需要把开发新能源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增加投入,大力推进。不妨把节能减排和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看作一种发展中的加减法。这道加减法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而且运算的结果存在不确定因素。因为一、虽然气候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但科学界在碳排放是否导致了地球变暖这一点上仍然存在分歧;二、即使以上问题是一个真问题,那么采用替代新能源需要付出怎样的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仍然是不清楚的;三、万一这一问题被有些技术领先国家用来进行利益争夺和秩序调整的工具,潜在的连锁影响将很难估量。由此看来,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不能仅仅做技术和资金的“加法”,在观念和行为上做“减法”也很必要。例如,汽车数量能不能适当控制?家电使用可不可合理节省?追求增长的数字指标能不能低一些?征服自然的冲动能不能克制一点?如果把物质欲望的膨胀视为刚性的,就很难改变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做“加法”思维方式,即使做“减法”,也是被动的。为了和自然和谐相处,为了子孙后代,为了避免以未来的错误纠正当下的错误,我们需要低调,需要节俭,需要主动地做“减法”。
单纯地做“加法”或做“减法”是一种数量的计算,但在发展问题上学会做加减法,是辩证的思考,是观念的转变,是智慧的提升。可能,达成实现发展的这种新共识本身就是重要的发展。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950弄28号501室,邮编:200433,电话:021-65653565,E-mail:zxc@s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