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开艳研究员发言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与成因----中印比较的视角”。沈开艳认为,比之印度,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的是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循序渐进的道路发展。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常高,制造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动力来源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在投资方面,中国的FDI引人瞩目。中国经济增长率高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大,净出口比重大,从而使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大大高于印度。中国和印度在应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超凡的抗危机能力,在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率先走出萧条,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评价一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看这种模式是否适应本国的国情。从中印两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效来看,两国都能在保持政局稳定的前提下,分别找到一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最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并籍此带动经济整体增长。
陈维研究员发言的主题是“走向更具柔性的产业结构”。陈维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产生重大冲击,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发展中国家脆弱和失调的产业结构:以低水平制造为主的产业基础、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产业目标、以技术引进和升级跟进为主的产业提升策略、以劳动密集为主的低成本产业特点等。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存在着诸多困难:出口导向仍然是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在人均GDP处于低水平状况时扩大内需涉及太多的经济社会因素的变革;而依靠自主技术的产业提升则需要经济社会文化等制度的深层次创新培育。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是一种理性的应对,而不是好高骛远的目标。关键在于对发展中国家过于刚性的产业结构注入柔性的元素,在应对外部市场变动和快速发展方面凸显其更加的弹性和活力。陈维研究员还认为,对柔性的期望在于:兼具出口能力和满足国内市场的产业运行灵活性;通过模仿和引进技术的硬性产业进步与注入特色文化元素和创意设计的产业隐性提升的理性结合;对新兴先导产业的全力以赴及技术成果的社会扩散放大效应、促进产业进步的举国体制;对知识创意产业的市场鼓励和贸易激励政策;激发社会需求、破除垄断、加强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服务业全面崛起。发展中家的柔性产业结构调整是从传统发展模式走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既是一个难点,但也是产业体系多样性的现实基础。发展中国家本身对发展的渴望蕴藏着巨大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关键在于制度变革、市场开放和金融效率。
会议期间,潘世伟书记接见了越方学者。黄仁伟副院长、阮春胜副院长分别主持了上、下午的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