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民研究员在经济所作“上海经济历史成长”学术报告

作者:jjyjs发布时间:2010-11-04浏览次数:85

近期的经济所周二学术报告会,让与会者分享了经济史研究室主任张忠民研究员积多年对上海经济历史成长的执着探索,以“机制、功能变迁及经济中心地位消长”为切入口的研究心得。

报告将1848-1978年这一历史时期的上海经济梳理为开埠前期(1848-1895)、经济中心地位形成和确立(1895-1937)、环境变迁及城市经济功能、地位起落(1937-1949)、经济地位、功能再造(1949-1956)、以及全国一盘棋下的老工业基地的辉煌(1956-1978)五个阶段。 

报告提出,是滨海带江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上海极为优良的开展内外贸易、发展多元经济的巨大潜质。开埠前,上海的地方经济及贸易已在传统经济的母体内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开埠以后,以外贸为先导的产业格局引起企业制度、经营方式、商业模式、资本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开始从前近代社会的传统城市向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近代城市转化,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渐见显露。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城市和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上海的区位优势与制度环境、开放姿态、海派精神及冒险家的智慧交汇在一起,促成了工业、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城市多元功能和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动荡岁月,上海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地位伴随各类资本的抽离和迁徙而起落不定,但历经百年成长的上海经济仍拥有全国第一的经济实力。19495月上海解放,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已经从旧日市场经济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工业基地,开始了新的意义上的发展和成长。1956年以后,在中央政府“全国一盘棋”的计划安排下,上海对全国承担起工业技术要素和工业产品输出以及主要财政贡献城市的重任,同时也受到全国其他省市各类资源调拨的保证。这个阶段,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上海的微观制度发生了意义极为深远的历史性转折,即从独立自主的经营法人变成计划体制下国家所有和经营的生产供应部门。

报告最后认为,从历史观点看,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经济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上海自身要求的结果,而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社会、历史、现实诸因素交汇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