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产业空间重组及其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影响
关注产业空间重组与区域经济分隔和全球经济非均衡关系,是美国三一学院城市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产业空间重组的驱动因素、产业转移和产业高度化。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权衡研究员的评论认为,当下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产业空间转移可视为本世纪的第四次产业转移,但是这种转移的驱动因素更多是外生推动的,主要是由生活成本推动的工资水平上涨和土地价格推动的商务成本上升,而不是自然增长的结果,从劳动力角度而言并非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到来所致。左学金研究员也补充指出,相对于劳动工资的区域差异,土地价格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引力要素,因此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竞赛在这轮产业政策转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隐含着很多问题。此外,权衡研究员还评论:这种转移是否会引起区域之间的平衡、及其对世界产业结构的影响都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产业向外转移是否能与产业高度化同步,有无“产业空洞化”的危险,都需要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产业转移和区域差距、区域平衡。社科院经济所陈维研究员认为,中国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是否一定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很难得出结论,可能中西部将由此进入粗放式增长的传统轨道,而东部可能因此提升而走上一个新的增长轨道。就这种产业空间重组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影响而论,确实在这一轮转移中跨国公司开始更多关注中国内需市场,开始更多地在中国布置营销和研发环节,但是内需消化总供给的比例能否上升也很难下结论。就他对昆山的观察发现,近年来外资在昆山的追加投资增长很快,产能在进一步集聚扩大,其直接结果可能就是对外出口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与此同时,虽然制造业产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重新配置,但是仍然遵循产业发展的集聚规律,而产业集聚越来越凸显的一个要素是人才;同时在分析产业空间转移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影响时,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种空间转移的主导性问题,即这种产业空间转移是单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空间转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具备一定能力的国内公司主导的转移,这两种转移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蔡建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