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

作者:jjyjs发布时间:2010-11-15浏览次数:54

                   

中国产业转型及经济再平衡可能出现的问题

·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部经济学顾问萨义德.尤素夫认为中国更自主性的增长依赖能力和产业转型带动内需。他将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产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工业化阶段(1955-1978),推动力是强大的政府计划组织;产业转型、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阶段(1980-1995),推动力是制造能力;全面追赶发达国家的阶段(1995年以后),推动力是技术改革与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阶段(新世纪开始),推动力是创新。并提出,2010年是中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起点,特点是让增长更具自主性,推动力是内需,即内需占比增加、非贸易部门规模的加大、将资源和产能从出口导向转向迎合内需。

尤素夫认为,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揭示了各国之间外部失衡即各国内部失衡的严重性,内外部的再均衡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第五阶段的发展很可能面临重大的经济结构转型,涉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资源和生产能力在部门间的再分配。再平衡的手段和各种政策措施会引起经济波动,各相关产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会产生一系列不确定的后果,需要对这些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所准备。比如,运用利率、货币、财政和价格政策进行经济再平衡,需要忍受在就业、进出口、居民消费、外资引入、创新等方面的一些阵痛;对投资的管理也会因资本的减少使一些产业和部门的投资受到抑制,对增长水平造成影响。想让经济再平衡的速度很快,将是既困难又冒险的;但太慢的经济再平衡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在一个可接受的时间期限内奏效的战略将面临的成本和挑战。

中国经济转型模式与中国模式可持续性

·美国雪城大学的陈江教授强调中国转型发展的自主的科技投入和科技管理。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应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应该着眼于产品的品质、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生产率的提高,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目标,持续提高并改善整个国民的生活品质。陈教授提出了一个从基层开始,自下而上以有效的科技管理促进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模式,这一模式着重强调建立一个国民社会均衡发展的工业化的强大基础,而不是原来的严重倾斜的出口导向型结构。在适当的激励机制下,每一个行业都能实行有效的科技管理,从而不断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这需要一个成熟、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来保障。经济转型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大经济体,不能依赖外资刺激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必须自己投入人才、物力和财力,对产品和技术做自主研发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陆懋祖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演变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他认为,1990年的华盛顿共识给发展中国家开出了稳定、私有化、自由化的发展药方,但这一模式很快就产生了混乱无法持续下去。到2004年北京共识出现,中国以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认同。简单概括中国模式就是:半自由半国际化,半集权半封闭。但很显然,中国模式也遇到了严重问题,高增长下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软实力的欠缺等等问题都在质疑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于是,另一个共识产生了:孟买共识。它不同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也不同于集权资本主义的北京共识(两种模式都无法长期持续下去)。孟买共识的理念基于民主发展国家,不由重商主义者所强调的出口所驱动;它强调以人本为中心的消费增长和中产阶级发展。

                                                            (国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