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型及经济再平衡可能出现的问题
·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部经济学顾问萨义德.尤素夫认为,中国更自主性的增长依赖能力和产业转型带动内需。他将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产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工业化阶段(1955-1978),推动力是强大的政府计划组织;产业转型、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阶段(1980-1995),推动力是制造能力;全面追赶发达国家的阶段(1995年以后),推动力是技术改革与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阶段(新世纪开始),推动力是创新。并提出,2010年是中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起点,特点是让增长更具自主性,推动力是内需,即内需占比增加、非贸易部门规模的加大、将资源和产能从出口导向转向迎合内需。
尤素夫认为,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揭示了各国之间外部失衡即各国内部失衡的严重性,内外部的再均衡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第五阶段的发展很可能面临重大的经济结构转型,涉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资源和生产能力在部门间的再分配。再平衡的手段和各种政策措施会引起经济波动,各相关产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会产生一系列不确定的后果,需要对这些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所准备。比如,运用利率、货币、财政和价格政策进行经济再平衡,需要忍受在就业、进出口、居民消费、外资引入、创新等方面的一些阵痛;对投资的管理也会因资本的减少使一些产业和部门的投资受到抑制,对增长水平造成影响。想让经济再平衡的速度很快,将是既困难又冒险的;但太慢的经济再平衡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在一个可接受的时间期限内奏效的战略将面临的成本和挑战。
中国经济转型模式与中国模式可持续性
·美国雪城大学的
·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国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