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青年学者来经济所作学术报告

作者:jjyjs发布时间:2011-03-11浏览次数:174

201138上午,上海财大青年学者、第五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论坛一等奖获得者汪伟博士和二等奖获得者庄序莹博士来经济所作学术报告,本所同仁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首位学术报告者是第五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论坛二等奖获得者,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副教授庄序莹博士,她报告的论文题目是“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分配失当研究——兼论政府管制创新”,她指出:

我国政府对出租车行业实现严格的准入管制。但出租车行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的边界理论说明,城市道路是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而出租车运营是可以竞争的。基于自然垄断特性而对出租车行业进行准入管制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在特许经营权收益绝大部分分配给了出租车公司情况下,政府管制使出租车公司获得垄断高价,并侵害到出租车司机与乘客的权益,显然其收益与贡献是极其不匹配的;出租车公司的高额利润导致非法营运增多,特许经营权所带来的收益分配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

管制缺陷的深层次原因是市场需求与准入管制的时滞性矛盾、出租车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及政府将新增道路上出租车的特许经营权完全无偿赋予了出租车公司。出租车运营所依赖的城市市内道路的提供者是政府,政府在投资建造了大量的市内道路时,也为出租车公司提供了不断增长的运营资产。政府承担了道路的提供,因而附着于道路的运营所带来的收益主要也应归其享有。这是符合成本与收益相一致的原则的。现阶段,管制目标应与城市交通管制协调一致,减少对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的干预,放松严格的数量管制并选择恰当的路径。在促进有效竞争的基础上实行管制的创新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第二位学术报告者是第五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一等奖获得者,来自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汪伟博士,他报告了他与其合作者的一篇工作论文,题为“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篇文章对揭示我国收入分配扭曲与高储蓄现象的深层次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储蓄率也屡屡创出新高。根据GDP的支出法进行计算,2008年与2009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惊人的51.4%52%,已经超过了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可谓世界之最。这不禁让人们思考中国超高储蓄率的原因何在?汪伟博士的这篇文章在总结与回顾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收入不平等强化居民的目标性消费的视角对中国的高储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为此,汪伟博士在习惯偏好下通过建立一个考虑两类代表性家庭的两期消费决策模型,讨论了收入不平等与目标性消费如何影响中国的储蓄率。我们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两个基本结论:(1)在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消费习惯强度的情形下,基于收入不平等对目标性消费的强化效应,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储蓄率;(2)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消费习惯越强,那么经济中的总储蓄率就越高。本文的第一个结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在平均意义上高于城镇居民。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的第二个结论也得到很好的验证,并且实证结果对各种收入不平等指标和居民储蓄率指标、不同数据样本和计量估计方法均具有相当的稳健性。

消费不足、储蓄率过高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症结,而汪伟文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认为日益扭曲的收入分配格局可能正是其内在原因。因此要破解中国经济的困局,需要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入手,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并建立和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是缓解当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要义。

与会者对两位青年学者的学术报告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就论文主题与相关细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