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教授从香港1980年前百年转口港经济、出口工业经济到1980年以后依托珠三角及全国腹地的服务业经济的转型,从分析香港服务业经济的“前店后场”模式,即香港制造业利用粤港两地的经济落差,将生产工序大量转移到珠三角,将设计、管理、营销等服务功能留在香港,使本来面临倒退的工业的寿命延长了近20年,同时提高了这些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历史经验,提出他对过去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解读和对今天转型发展的独到理解。他对产业发展前景的分析,是将中国至于全球化的背景中,认为对市场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中国本土的内需,还应把世界市场纳入视野,引导企业“走出去”,这样与中国劳动力丰富相适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不应该是淘汰而应该依然有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他认为,到2020年之前,中国应该成为资本与技术密集的、资本性及耐用消费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中国的国际城市的标志,应该是全球金融中心、全球总部经济中心和全球资讯中心。薛教授在演讲中强调了“中国的软实力是集中和动员体制的积极作用”,认为任何体制都有“交易成本”,都需要扬长避短,而不能妄自菲薄。
薛教授在中国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之际出版的新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有较大的社会反响。在昨天的演讲中他择取“清明上河图”解读北宋时期“城”与“市”的互动繁荣。他指出,北宋的财政收入中,非农经济与农业经济各佔一半。城市经济使城市发展出现新动力,汉唐的行政型城市至此转型为商贸和娱乐型新城市,形成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新起点。开封因此成为第一个为满足城市居民和商贩需要而构成的都城,有浓烈的经济、生活气息。按当时最繁闹的开封汴河大街实景绘成的《清明上河图》蕴藏了很多中国古老文明的故事,反映了至北宋时在建筑、文化、交通、商贸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在当时的结晶。
薛教授还解答了与会者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