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4月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512会议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式学术会议——“人民币汇率问题研讨会”。针对“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升值”、“如果需要升值,应该采取何种升值方式”等焦点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为时3个多小时的热烈辩论。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经济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任华民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调研部顾铭德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副主任黄复兴副研究员。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沈开艳研究员主持。
辩论一方的观点是人民币汇率不应升值。以华民教授和孙立坚教授为代表的专家,旗帜鲜明地认为“人民币汇率不应升值”。该方认为应该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来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而不是人民币升值;应该采取固定汇率与被动货币政策,而不是浮动汇率与主动的货币;应该紧缩财政、扩张货币而不是相反。
该方认为“人民币汇率不应升值”的理由主要有三条:第一,浮动汇率可以平衡贸易无实证支持;第二,德、日、拉美、越南等国的历史经验教训;第三,汇率升值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华民教授从浮动汇率与贸易平衡、浮动汇率与货币错配、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及货币战等几个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认为浮动汇率可以平衡贸易无实证支持。而德国的经验显示,马克的变相贬值,不但留住了绝大部分德国制造产业,而且保护了国家竞争力,日本教训则表明,日元升值最终导致日本经济的泡沫和失去的10年。华民教授还认为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生命线,中国的出口与内需是内生的,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是必然的。对此,华民教授从人民币升值产生的金融效应、资产效应、税收效应和增长效应等方面分析认为,出口政策失误必将导致中国经济衰退。孙立坚教授认为,人民币是否要升值,应该首先考察存量资产,因为当前的存量问题尤其严重,不能再用发展增量的办法解决存量的问题,否则特里芬难题将愈演愈烈。孙教授还认为,制定人民币汇率政策时必须考虑中国微观经济基础及美国的再工业化浪潮。一方面,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微观基础薄弱,中国人均GDP仅为3000美元,且贫富差距较大,新能源产业高度同质化;另一方面,美国再工业化面前,中国应该保持原有的制造业标准,而不成为欧美标准的随从。另外,该方认为,当前正确的汇率制度仍然应当是可调整的盯住一种混合型的固定汇率,目标则是美元。与此同时,在无法动摇美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情况下,通过G20让美国锚住美元。至于国际储备如何走向平衡,该方建议,实行储备资产国际化,即进一步离岸美元市场。
辩论另一方认为,人民币汇率应该升值。以左学金研究员、顾铭德主任、黄复兴副研究员为代表的专家,针锋相对地指出“人民币汇率应该升值”。该方认为,不管是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不管人民币汇率是升还是贬,肯定有利有弊,选择的关键是分析利弊大小。从中国国情而言,人民币升值对国家是利大于弊。
该方主张“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要理由也有三条:第一,出口企业生存得到一定保护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第二,现有3万亿美元储备有效使用、保护国民财富所需;第三,有利于进口贸易。左学金研究员从十二五提出外汇收支基本平衡目标、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对外汇储备用途的误解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但对日元等其他货币贬值等事实提出外汇储备过大、国民财富损失、货币政策蒙代尔三角、输入型通货膨胀等问题,并认为人民币升值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大于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至于汇率能否平衡贸易收支、人民币升值是否有利抑制通胀、调整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是否能扩大内需、刘易斯拐点是否已到等问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顾铭德主任认为,通货膨胀、内需不足、人民币被动发行、国际收支顺差倒逼是国情,而人民币升值与出口企业成本是两个概念,并以相关政策调研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确实促进了技术进步,技术好的企业并没有因此受影响;黄复兴副研究员以纺织业为例认为,通过升值可以出现较大内生性技术改进动力,并改变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科技、文化教育等三产是中国的弱项,需要进口设备,人民币升值则有利于相关设备进口,也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另外,人民币在香港、越南、新加坡等地的通用表明,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是完全有可能的。
辩论会上,经济研究人员、在读博士生还就“黄金上扬情况下如何保持外汇”、“外汇担保能力”等问题与专家进行了现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