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4日上午,张征宇助理研究员和王耀忠副研究员在经济所会议室分别作了《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财务结构策略性选择》和《医疗“市场化”之路是如何铺就的?—从财政角度对公共卫生的考察》的学术报告。
张征宇的《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财务结构策略性选择》认为:已有的研究认为,产品市场竞争会对厂商的资本结构决策产生影响。那么,当面对行业内竞争对手提高杠杆比率而采取更为激进的市场策略时,厂商会倾向于采用提高还是降低自身杠杆的策略呢?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多寡头两阶段博弈模型,说明产品市场竞争将促使厂商在决定其资本结构时会把对手厂商们的资本结构考虑在内,且本厂商的负债水平相对于竞争厂商负债水平的反应斜率与战略竞争的类型,即是战略替代型(strategic substitute)或战略互补(strategic complement)型密切相关。本文在实证方面的贡献在于首次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来检验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之间的这种关系。基于国内制造业上市公司在2001-2009年构成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所提理论假设。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形下,经验事实均支持本文的理论预测。
王耀忠的《医疗“市场化”之路是如何铺就的?—从财政角度对公共卫生的考察》认为: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更是引发了有关医疗“市场化”的争论。当然,从历年来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定位,政府对医疗卫生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以及医疗机构的所有权(我国现有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均是公立医疗机构)来看,毫无疑问,绝无“市场化”的可能。然而,无论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实际“行为”,还是从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的比例来看,早已“市场化”应是确定无疑的。问题是,医疗“市场化”究竟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报告以应属政府公共职责范畴的公共卫生(特别是结核病防治)为例,试图从财政的视角来分析医疗“市场化”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