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我所沈开艳研究员接受NNN日本读卖电视台采访,就近期中国出现的持续物价上涨问题畅谈了自己看法。自4月份以来,中国的CPI一直呈上涨态势,4月份同比增长为5.3%,5月份为5.5%,6月份为6.4%,7月份为6.5%,8月份为6.2%。7月的6.5%达到了37个月以来新高。对此,沈开艳表示,中国物价持续上涨主要的原因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国际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包括原油、铁矿石、铜、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徘徊,直接带动了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偏紧,又导致国内粮油价格的上涨。国际输入型通胀预期短期内很难消除。二是国内货币供应较多,流动性仍然过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较多。大量的贷款和投资形成了一定的通胀压力。虽然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开始紧缩,货币因素对物价造成的上涨压力短期内尚难以消除。三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食品价格对消费价格指数的贡献占到7成,是今年价格上涨最明显的商品,而其中特别是猪肉价格涨幅过大。四是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升。对于今后中国物价走势的判断,沈开艳认为,总的趋势是会逐渐趋稳,但9月份CPI依然会较高,至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将会呈现回落势头。一是从周期判断,本轮物价上涨接近拐点。2000年以来我国有历三次价格起落周期。第一次是2003-2004年,持续了27个月,第二次是2007-2008年,持续了24个月,第三次则是从2010年开始至今,目前已持续了25个月。二是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看,近来大宗商品价格将振荡趋稳使得中国在输入性通胀方面的压力减小。三是从猪肉等食品价格看,8月份起环比增幅已逐月下降,CPI同比增幅也会逐步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