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上午,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先生在经济所512会议室作《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途径与政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主持。
乔依德先生的报告分“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论”四个方面。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有利于减少对外负债/资产货币错配带来的风险和有利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包括通货膨胀较低且稳定、具有一个开放、广泛且有深度的金融市场和在世界贸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应以贸易结算为突破口、以离岸金融市场为依托。人民币国际化各阶段需要的政策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放松行政管理减少外汇的干预”、“扩大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外汇体制改革”、“利率汇率市场化,法律的健全,经济稳定增长”三个阶段。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论起因是人民币结算进出口量的不对称导致外汇储备相对增加、外汇占款增加。但从人民币贸易结算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来看,应该重视但没那么严重,建议鼓励外企将境外人民币用到境内,推动人民币在境外循环。报告还就“政策次序颠倒”说“资本输出带动”说“强货币资产被弱货币资产代替”说作了评论,并指出,中国面对现状可能有三种选择,一是停止或放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首先改革国内金融体制;二是一下子放开: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三是贸易结算的突破口,其它各项金融改革逐步进行。最后,针对人民币汇率对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报告建议扩大离岸业务,建立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
最后,经济所贺水金、闫彦明等科研人员就人民币国际化的负面影响、对货币政策的决策、人民币汇率波动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