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优秀论文获得者在经济所作学术报告

作者:汤蕴懿发布时间:2011-12-07浏览次数:96

2011126上午,在经济所每周学术报告会上,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郭新强博士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曹海军博士,就各自在第六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上的获奖优秀论文作了学术报告。

郭新强博士的论文题目为《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该论文获得了第六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博士在报告中首先通过对1952-2007年中国国民储蓄率的统计,得出高储蓄率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经验事实,并提出相关命题:一是在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习惯强度的情形下,基于目标性消费和收入不平等对目标性消费的强化效应,中低收入者较高收入者有更高的储蓄率;二是假设中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消费习惯强度,则: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经济中的总储蓄率就越高;消费习惯越强,经济中的总储蓄率就越高。在此基础上,博士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对居民储蓄倾向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城乡收入比进行了相关性实证分析。并通过稳健性检验,得出了相关结论,即在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消费习惯强度的情形下,基于收入不平等对目标性消费的强化效应,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储蓄率。而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消费习惯越强,那么经济中的总储蓄率就越高。同时,该实证研究也发现,除居民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城市化、政府支出规模等因素外,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几乎可以解释居民储蓄倾向上升的近80%,其中目标性储蓄起到了关键作用。

曹海军博士的论文题目为《国际资本流动、汇率与宏观金融稳定》,该论文获得了第六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博士指出,当前宏观金融稳定是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对新兴经济体来说,国际资本流动涉及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转移,一方面可以为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外部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诸如宏观经济发展过热、金融不稳定等问题。博士在论文中借鉴了ObstfeldShambaugh and Taylor2008)的理论模型思想,参考李巍和张志超(2009)的汇率决定方法基础上,同时引入汇率弹性概念来分析汇率制度安排在资本流动、实际汇率和金融稳定之间的作用。他通过理论构建和对选取25个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后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必须以认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明确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所处阶段和运行特征为前提,汇改进程中可进一步增大汇率波动弹性,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宏观金融的稳定。该结论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两位青年学者的报告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大家就论文主题、参数选取和技术路径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多位资深研究员还对论文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两位报告人为经济所浓郁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并对我所学者在论文形成和进一步完善过程中的帮助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