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经济结构调整的“药引子”

作者:左学金发布时间:2013-01-17浏览次数:73

在全球经济放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话题备受关注。但多数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让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它们就如同中医中的药引子”,是经济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并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做起

未来的结构调整很大程度上与人口变化有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正在明显放慢,并有可能在2015年出现负增长。劳动力稀缺性的增加是推动工资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在讨论经济结构调整时,大家常常最先考虑产业问题。但是别忘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扩大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实现“人口质量”对“人口数量”的替代。

同对基础设施硬件和生产能力的投资相比较,我国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虽然有较大增长,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显不足。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

现在可以确定中央财政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地方政府能否做到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使达到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落后于2010年世界平均水平(财政教育投入占GDP4.9%),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们不但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还要提高这种投入的公平性和效率。例如,我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的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研究发现,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都面临教育、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多方面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加大对这些儿童的人力资本投入,不但不利于提高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质量,不利于我国未来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也不利于提高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义务教育投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国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从1964年普查时的40.7%下降到2010年普查时的16.6%,下降了24个百分点。部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少儿人口的比例已经降到9%以下。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要切实强化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政治意愿。

 

以空间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

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要促进经济转型,还需要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来促进经济转型。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将城镇建设用地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科教文卫用地和综合用地等五类。工业用地最容易获得,其出让价格最低且上涨速度较慢。而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比工业用地贵得多,并且价格增长快。根据目前的规定,各类用地之间用途改变非常困难。

实际上,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还是优先照顾工业用地,而相对“歧视”商业和服务业用地。我国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和其他各类产业园区,它们的普遍特点是容积率低、功能单一。这些园区导致了土地的非有效利用,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在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并改革过时的土地使用制度,在土地资源配置上减少对服务业用地的歧视,这对于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营改增”税收改革。

工业化时期要优先考虑发展工业,因此工业地价被压得比较低。现在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更多地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创新的服务业,因此空间结构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

左学金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载《CHINA REPORT》

责编: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