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三十条》值得期待

作者:沈开艳发布时间:2013-03-06浏览次数:135

昨天,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三十条实施政策》(简称“临港三十条”)的出台作了新闻发布。这是在今年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简称“双特”政策)后,临港地区管委会为了真正落实“双特“政策和管理办法的相关精神,结合临港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的配套政策。“临港三十条”切合临港地区实际情况,政策简便易懂富有操作性,其实施将推动临港地区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其中有关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吸引政策、配套服务政策等内容不仅力度大、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还具有对临港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中之重

按照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制定“临港三十条”的初衷,在产业选择上,临港地区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基础,以集聚为目标导向,以研发、创新、增值为重点,加强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功能性、生活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目前,临港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配套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特别是诸如C919大型客机水平尾翼及中央翼装配生产线项目、徐工一期中型挖掘机、攀时高效能难熔金属材料、凯士比核电二期、普罗新能源多晶硅装备制造等20个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资额近百亿元;龙阳环保、高斯通电气、电巴电动、莱德沃起重机、宏达海洋工程等重点项目都已正式落地临港。整个高端制造业领域正在形成并体现规模集聚的效应。

而这次“临港三十条”政策中的第一条和第四条更进一步指出,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扶持力度。“建立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重点对临港地区符合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重点技术改造专项等的项目进行扶持”,“对符合国家、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的项目,除获得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扶持外,管委会另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外奖励”。这意味着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临港地区在未来几年将有望成为本市重大装备研发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并推进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应用基地的建设。

 

二、创新型中小企业将获得特别支持

目前,上海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创新促进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此,临港地区政府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临港作为上海经济的新增长极,其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应该通过做强做大服务业来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并不是通过削减、甚至放弃第二产业来突出第三产业的比重。临港不仅不放弃第二产业,而且要使第二产业再次升级。依靠什么来升级?那就是创新。因此,未来临港虽仍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基础,但重点将会转向研发、创新和增值,更多地关注和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

对此,“临港三十条”中的第五、六、七条特别对创新创业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政策给出以了明确的量化数额。第六条在谈到加大对企业创新、孵化器、科技小巨人支持力度时特别强调,要“规划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区、大学园区创业园,对经认定的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国家级、市级科技创业孵化器,以及符合临港地区产业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级科技小巨人,除获得第一条扶持外,临港管委会另给予项目所获得产业专项发展资金10%的额外奖励,最高50万元。”

 

三、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未来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临港地区管委会成立以来深刻认识到,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是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前临港地区由于缺乏针对高端人才的特殊政策,缺乏吸引人才的优质基础,缺乏足够的、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使地区发展受到了制约。为此,这次的“临港三十条”中特别对吸引人才提出了六条支持政策,希望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加快临港地区的人气集聚,汇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涉及人才引进的所有六条政策从落实和执行的层面看,是最具有操作性和具有吸引力的。比如,第十六条在解决人才户籍问题时提出,“临港地区重点机构引进的紧缺急需人才可直接落户。临港地区企业、重点机构引进的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可以申办人才居住证,享受上海市市民同等待遇”;第二十条在提供出入境便利时提出,“对因公需要经常出国、出境的人员,可以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国审批办法,或者办理一定期限内多次往返香港、澳门的出境手续。持人才居住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异地办理护照。”此外,这次的政策还创新了人才激励模式,以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四、通过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长期以来,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硬件硬、软件软”的突出问题。在硬件方面,诸如楼宇大厦的造型与高度、国际知名企业的入驻与运行、要素市场的设立与完善等都可圈可点,但在软件方面,如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生活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则往往乏善可陈。目前,临港地区综合配套环境不完善,生活配套和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气集聚和项目落地。比如,交通体系不健全,加大了企业职工通勤的压力;居住和商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用工成本较高;城区和产业区直接距离较远,缺乏公交配套连接,产城融合不够。为此,“临港三十条”特别关注到了公共服务配套问题。

随着临港地区开发的加快,必然出现较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必须考虑如何实现安全、高效、便捷的交通,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做强做实一些基础性的公共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临港地区的交通网络潜能,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才能为临港的后续开发奠定基础。

尽管近年来临港地区的交通状况大有改观,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通过浦东铁路接入国家铁路网,通过S2G1501 G15等高速公路连接长三角交通网,20139月将建成的地铁16号线将临港纳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2万吨公共口岸码头今年将建成运营,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五龙汇聚”的综合区位优势已比较明显,但是这次的“临港三十条”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公共交通的便利化推出了新的政策。第二十五条计划对“轨道交通16号线开通直达、大站停和站站停列车,对全程票价进行控制”,同时“加强与轨道交通枢纽站短驳公交配置,优化区域公交线路;规划有轨电车等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旨在通过抓住开通地铁16号线的机遇,完善地铁短驳公交等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