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有关激发市场活力的举措又出新招,中央有关部门将缩减投资核准范围、放宽市场准入,并为民间资本列出了长达80个项目的“投资菜单”,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油气管网设施等领域。
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届中央政府从去年开始制定实施了新的政策组合,如控制货币发行,配之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停止政府大投资,配之以给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这次让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油气管网设施等投资领域,也是上述政策组合的延续,即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扭转以往依赖政府刺激维持经济增长的惯性。在理论上,在一些过去由国资国企独占的领域让民间资本进入,可收一石三鸟之效,即为增长提供新的动力、避免地方政府债务加剧和产能过剩、引导民间资本由过度集中在房地产向实体经济分流。但在现实中,要达到这些政策目标,也非易事,因为民间资本的所有者是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在竞争环境和制度供给尚处在改进过程中的中国,他们最怕的是被“关门打狗”。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却非杞人忧天,故作矫情。众所周知,民企投资基础设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会身陷不公平竞争的困境,如好的项目仍然留在国有垄断企业,不是很理想的才丢给民企,更会面临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如以前曾经发生过的管理部门不守信,不履行合同义务、不兑现与项目有关的承诺、在合同之外强行增加条款,等等。
但事情还有另一面:上述后顾之忧自然必须消除,但民间资本也有功课要做。动态地看,一旦基础设施向民间资本开放,原先的利益格局就会发生变动,包括平均利润水平、投资风险程度等,根据市场化改革的逻辑,进入这些领域的民间资本不但不可能享受原先国资国企的特权,而且竞争的复杂性、残酷性比过去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意味着,当民间资本寻找到更大的投资空间时,它们的预期收益和经营压力都同步加大了,对此民间资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进一步看,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更为严峻的对全社会的提醒: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