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济新常态下,本届“两会”被赋予了寻找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使命,地方迫切需要因地制宜重新定义各自的区域竞争力。而最先面对增速换挡、结构转型阵痛的无疑是在此前的高速增长期走在最前沿的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决定了“升级版”区域发展模式将比过去30年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本期“两会”特别报道选取了长三角两省一市为样本,比对其经济转型着力点的异同。
核心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整个开放政策要进一步升级,这个升级当然要先进行试验,也可以称之为压力试验,而上海自贸试验区就是起到了如此的作用。
本报记者 刘东 北京报道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发展模式正在转变。
按照国家的要求,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此外,在自由贸易区、长江经济带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叠加下,上海的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与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他认为,上海未来的发展要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不论是自贸试验区建设,还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都离不开创新。当然,上海未来经济社会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创新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等,都需要通过进一步创新,才能得到化解。
制度创新比优惠政策更重要
《21世纪》:经济新常态下,上海未来新的增长点可能出现在什么方面?
张兆安: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该看到,与全国一样,经过这么多年的高增长以后,上海已经开始从原来的要素推动转向创新驱动,主要依靠创新去推动经济增长,这对上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转变,经济要转型,结构要优化,产业要升级等,唯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才能支撑上海继续往前进。
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后,进来了很多企业。我问企业家,自贸试验区没有优惠政策,你们为什么还要来?企业家的回答是,由于以前的审批制度要盖几十个甚至更多的章,手续过于复杂,也要花很长的时间,这中间会损失很多商机。现在,自贸试验区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新的商机也很多,办事的效率又很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到去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的企业超过14000多家,显然,制度创新比优惠政策更重要。上海也是一样的,未来的发展也是要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21世纪》:你如何看待自贸区运行一年多以来,对上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张兆安:一年多来,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在中央各个部门的支持下,上海自贸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改革效应已经扩展到了全上海,而且28项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还将在全国推广。因此,开放确实促进了改革,尤其是审批制度改革,推出“负面清单”等重大举措,使得政府职能转变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也能够让市场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扩大开放方面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整个开放政策要进一步升级,这个升级当然要先进行试验,也可以称之为压力试验,而上海自贸试验区就是起到了如此的作用。
目前来看,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自贸区与科创中心可互为促进
《21世纪》:上海目前对于科技创新投入程度如何?有一种观点认为与深圳、北京等地相比,上海的互联网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有所欠缺,你怎么看?
张兆安:从全国来看,每个地方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也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因此,深化改革也好,扩大开放也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找到自己的发展重点和突破口。
对上海而言,正在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有着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的试点经验,可以对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体制机制改革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比如破解科研、教育、人才等一系列不利于科创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等。第二,科创中心建设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以外,还要有平台建设,从平台的角度来讲,自贸试验区扩区以后,加入了三块区域,其中,张江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大量的科研机构、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张江,张江纳入到自贸试验区之后,可以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先行先试,这对科创中心的载体建设和内涵丰富等,可以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反过来说,科创中心建设做得越好,对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也可以起到助推作用。科创中心建设,对自贸试验区里的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产业门类的丰富也有好处。
实际上,上海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还是在体制机制上的瓶颈。比如现在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还不足以支撑科创中心的建设,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通过创新,尤其是制度创新最为核心、最为关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