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开艳: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三:服务体系

作者:jjyjs发布时间:2016-03-11浏览次数:26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多种资源的共同协作,但这种协作通常不会自动自发地产生,往往需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润滑剂、疏通剂、加速器功能支持。目前上海在科技的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服务、风险投资服务等方面还比较滞后,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这也构成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大瓶颈。

    一是科技金融支持不足,缺乏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上海的金融资源丰富,但是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金融资源却并不充实。从创业投资规模上看,2012年上海获投企业的数量和金额分别为113家和152.4亿元,同期北京的数据是236家和219.7亿元,美国硅谷地区的创业投资金额则高达65亿美元。

在科技银行发展方面,上海成立了硅谷银行,一些银行也开出了科技金融特色支行,但是业务进展缓慢,覆盖面有限,未能发挥科技银行应有的作用。例如2011年成立的浦发硅谷银行,至2012年底仍未开展贷款业务。而与浦发硅谷银行几乎同时成立的硅谷银行伦敦分行,至2013年1月已拥有100多家私募基金客户和创业投资客户,贷款余额超过1.6亿英镑。

从分散创新风险的角度看,创新活动的主体应当尽可能多元化,创新资金的来源也应当尽可能多元化。对比这种多元化的目标,上海还有较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政府主导的创新主体培育、筛选机制对市场存在一定的挤出和抑制效应,风险投资培育和筛选创新项目和企业的功能缺乏。

近年来,上海新募集的创新资金总额一直领先于全国,但是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数量、资金额度等方面均低于北京。风险投资行业的整体发展缓慢,面临着资金来源单一等困难。目前,参与PE、VC 的资本主要是大量的散户,散户市场的短线明显,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长周期特征不相匹配。

二是科技教育、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力不足。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组织公布的2013-2014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邻近美国东部128公路高科技园区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大学分别位列第2、5和50位,邻近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8位。而上海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跻身该排行的前200位,高校等科技教育机构与科技园区的联系程度也不够。

另外,尽管上海有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所、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组织,但是这些中介组织多由政府主导,真正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不多,有实力有竞争力更少。2013年,上海技术合同总金额为620.87亿元,远远低于北京的2851.2亿元。缺乏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结、技术创新脱离市场,研发管研发、市场管市场,评管评、用管用,创新不同环节的不同力量难以有效整合。这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着力突破的关键性瓶颈之一。

  三是对科技服务业的认知不足、激励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目前,科技创新体系中重科学研究、重技术创新、轻科技服务的认识依然存在,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缓慢。一是科技服务业的行业统计分类与基础研究不足。科技服务业的称呼、分类标准都还不统一,导致统计口径不规范,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二是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上,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存在失衡现象,即政府强市场弱。真正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较少,独立性较低,企业增强自身服务能力的动力不足。

此外,目前相关的激励扶持政策主要针对中介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行业大类,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具体要求。政策覆盖领域、政策扶持对象和政策优惠力度等方面还存在结构性问题,例如对小微型科技服务业的金融支持、人才激励政策仍然缺失。

四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和论坛。国际经验表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会展和创新论坛,是创新思想碰撞、创新人才汇聚的最佳载体,是建设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工业博览会,每年的会展都会对行业的技术进步方向和路径产生重大影响。尽管上海已有包括工业博览会、技术交易会、商品交易会、汽车展、双年展等在内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交易会和展览会,但是大都缺乏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对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有限。

作者:沈开艳系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华东科技》2016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