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创新学科承办,《社会科学报》协办的《市场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暨纪念<国富论>发表2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这次会议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会议收到论文25篇,内容涉及亚当•斯密研究、古典经济学理论研究、《国富论》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中西方市场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研究等,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北京、天津、陕西、湖北、四川、上海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会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之一。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中世纪对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而资产阶级“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探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方面,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阅读这部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王战回顾说,中国在1978年启动了改革开放。当时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是重视价值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生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先生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要赢得经济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随即,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确定为改革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和2001年,当时在福建省担任领导职务的习近平先生,曾两次为严复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撰写序言,高度评价严复在翻译传播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认为,严复的《原富》等译著,“在当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思想界,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和爱国思想,仍不过时。”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所遵循的原则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近4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总结和逻辑结果,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显示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理论生命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教授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于1956年。一个甲子以来,我们一直以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为重点,在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代表性学者有沈志远、黄逸峰、姚耐、张仲礼、孙怀仁、王惟中、雍文元、丁日初、马伯煌、姜铎、袁恩桢等。经济研究所成立之初,我们主要探讨如何把原先的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1978年以后,我们把研究的方向逐步调整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上来。1986年,经济研究所在建所30周年之际曾举办纪念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21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与此相比,今天举办的研讨会无论在规格规模上,还是在理论层次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既是由于中国经济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增长,其绩效举世瞩目,值得加以研究,也是因为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化,中国的繁荣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改革正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人类市场经济思想宝库。将中国的经验置于现代市场经济思想的大视野中加以考察,这是我们纪念《国富论》出版240周年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研讨会共安排四场大会发言,23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另有一场嘉宾演讲,著名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张五常教授应邀到会,发表了题为《<国富论>的三得两失和思想传世的需要条件》的精彩演说。会议主题鲜明,涵盖面宽,学者发言高论迭出,会场互动气氛热烈,不仅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理论探讨,而且使与会者享受到思想碰撞和智慧融和的快乐。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钟祥财研究员在大会总结中说,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受益者,实践者,作为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我们对市场经济充满好奇。通过回顾市场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历程,使我们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等学科领域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提高上海社科院和经济研究所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大业,这是举办此次会议的初衷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