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上午,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举行工作论文报告会,由方书生博士作《近代上海工业体系及其意义》的报告。
报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近代上海工业系统的演进、工业体系的萌生、对该体系的评价。该报告认为,在近代中国的工业赶超中,从技术移植学习到创新关联,上海逐渐萌生现代工业体系,并形成了符合1926年国际标准的工业门类系统,但是,由于当时的工业系统偏重于纺织、饮食、印刷等业,且关键性的电气化部分未能显著发展,在与同期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与地区的工业体系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序,以至于学界误以为近代上海不曾萌生工业体系,并一度低估了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城市——上海工业体系的绩效与意义,通过同期的国际对比,重新认识这一历史演变中的临界点及其阶段性意义,有助于拓展与深化近代中国“工业革命”的来源、形式与内容。
研究室同仁对议题、逻辑、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钟祥财、张忠民、樊卫国、贺水金、徐琳、张申、余开亮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