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所成功举办“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环境研讨会”

作者:jjyjs发布时间:2016-11-08浏览次数:113

2016115日,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上海社科院国际合作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型智库等单位协办的“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环境研讨会”在院本部召开。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经济学学会副会长沈开艳研究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石良平研究员,川畸市产业振兴规划制定委员会平尾光司主任、专修大学宫本光晴教授、东京都市大学川口和英教授、日本一级建筑师市川宏雄、驹泽大学长山宗宏教授、川崎市经济劳动局新兴产业推进室白鸟滋之室长、上海社科院国际合作处处长吴雪明博士、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沈桂龙研究员,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杨耀武研究员,上海经信委装备产业处处长刘平博士、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陶纪明博士、上海社科院韩汉君研究员、马立行研究员、雷新军副研究员、李凌副研究员、林兰副研究员、春燕副研究员等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今天的会议。

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上海、东京、川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经验,认为国际大都市重新拥有科创优势的时代已经到来。

沈开艳研究员指出,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仅应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也是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

石良平研究员认为,大都市科创的优势一般都集中在“科”,而“创”没有优势,主要原因是大都市的创新创业成本比较高。以前的技术革命一般可以将“科”与“创”分地域进行,因此会形成大学与科研院所集中的大都市,创新创业的企业反而少的现象,这些创新创业的新型企业都会集中在大都市的周边城市。第六次技术革命的特征是智能化和物联网时代,是需要科学与创新紧密结合的时代,也是需要新一轮资本密集投资的时代,更需要创新的高水平集成配套能力。在这方面,大都市的优势就会充分显现。

平尾光司主任介绍了川崎市从日本制造业中心向知识密集型科技创新都市转型的经验。川崎制造业产值长期位列日本第一位,但在开放型科技创新都市建设中,川崎市专业和技术人员在从业人员的占比、信息及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及学术研发机构从业人员占比均占日本第一,川崎的科技创新网络也卓有成效。目前,富士通、东芝等大企业研发中心、新川崎孵化基地等已成为川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

宫本光晴教授介绍了开放型科技创新政策对川崎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川崎中小企业开放型科技创新政策有三大类,一是通过创业者选拔、孵化或VC基金创造新兴企业,二是通过知识产权交流会促进与大企业的配对,三是通过试制开发项目促进与大学配对。调查显示,知识产权交流会成效最佳,企业不仅认识到开放型科技创新的重要,而且促进委托研究、还开展了许多共同研究。川崎目前已吸引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集聚。

川口和英教授认为科技创新与新“公共”是改变城市样态的关键。日本大企业通过公共区间的重新打造及空间的集成使用,积极参与东京城市建设到地区管理运营、地区再生,有效推动了东京新景观出现,并提升了新景观地区价值。东京还利用2020奥运会契机,大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活用大数据,通过信息再利用进行城市建设,推动东京走出泡沫时代,并迈向更加成熟化、抗灾强、具有创造性的城市。

长山宗宏介绍了东京迈向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经验。90年代的经济泡沫破裂导致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下降,之后作为国际性交通枢纽的东京地位也下降。为回归到过去的“产业孵化城市”功能,东京将封闭型的独立企业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创业家经济体系转型。一方面以富士通、索尼为代表的大企业实现开放与创新,另一方面扶持了一批内生的跨国企业,使企业成为经济内生成长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