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下午,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市社科规划办公室、上海社科院经济所、上海市经济学会、当代上海研究所、上海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上海的历史积淀与现实条件”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市政协江海厅召开。
会议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执行会长朱敏彦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沈开艳研究员作了题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突破的瓶颈问题及对策建议”的主旨演讲。沈开艳研究员指出,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面临着五大瓶颈:一是创新要素的集聚度不够,创新资源的整合协同效应不明显;二是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亟需创新;三是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四是创新文化相对不足、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五是开放式创新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对此,沈开艳研究员认为,上海需从现状、未来和大局三个维度综合系统思考,顺应全球科技创新趋势,从“市场化”、“协同性”、“开放性”、“示范性”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具体而言,市场化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科创体制、创新市场空间和创新主体作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协同性需进一步促进各种科创资源的整合、创新主体的联动,在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产学研以及社会创新氛围方面寻求突破;开放性则需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开放式科技创新网络、科创人才方面寻求突破;示范性要求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必须与上海城市未来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形成上海特色,在国家科创体系建设中发挥领引作用。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李双金作了题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社会氛围营造:现实瓶颈与政策建议”的交流发言。她认为,营造有利于科创中心建设的社会氛围应切实改进政府工作方式,促进创新主体多元化及创新合力的形成;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崇尚企业家精神的社会风尚;塑造宽容失败的社会心态,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常态化的氛围营造活动品牌。
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世经所以及上海市政协等部门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并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研究员作了总结发言。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李凌、雷新军等科研人员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出席了会议,来自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及政协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