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开亮博士作“清中期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与市场空间结构”报告

作者:余开亮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数:49

2017530日上午,经济研究所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余开亮博士作“清中期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与市场空间结构”的学术报告。会议由经济所副所长唐忆文研究员主持,经济所全体科研人员听取了报告。

  清代中期中国的国内贸易非常兴盛,市场规模较明代也不断扩大,但是关于这一时期是否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学术界却存在分歧。研究国内长途贸易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清代中期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而施坚雅则从自然地理和交通运输的角度认为中国只是形成了几个相互独立的大区市场。产生这一学术分歧的原因在于研究者们对于判定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标准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同时缺乏建立在经验数据基础上的定量检验。本研究利用清代丰富的粮价数据,采用相对价格法构建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度量的评价指标,对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变迁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对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进行比较,对以上学术争论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在18世纪中期和后期要高于19世纪前期,南方市场和北方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各个区域市场之间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变化周期的差异性较大:岭南、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最高,且长期保持稳定;长江中游和西北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次之,18世纪后期开始持续地降低;长江上游、云贵和华北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最低,且18世纪后期明显降低且波动较大。本研究认为市场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市场一体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尚不能说清代中期中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报告内容非常精彩,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兴趣。与会人员围绕“市场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影响市场一体化的因素”,“清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周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