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举行今年第二次工作论文报告会

作者:钟祥财发布时间:2017-09-30浏览次数:83

9月29日下午,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举行2017年第二次工作论文报告会。研究室主任钟祥财研究员主持会议。评审专家沈祖炜研究员、陆兴隆研究员出席会议,对各篇论文作了精彩点评。贺水金研究员、徐琳副研究员、方书生副研究员、谢华育助理研究员、徐昂助理研究员分别报告了他们的工作论文。樊卫国研究员、余开亮助理研究员参加会议。

贺水金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论1937—1949年通货膨胀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指出:1937—1949年的通货膨胀,不仅使中国的存款日益向国家银行集中,更使一流商业银行的存放款能力大幅度萎缩,如果以黄金来衡量,存款实值降至不足战前2%甚至1%以下,放款能力更低于1%,使商业银行对中国近代金融、经济的影响力日趋式微,最后至无足轻重的地步。

徐琳副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民国时期明华银行停业及破产研究》。论文指出:明华银行是1935年《破产法》施行后,首批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的停业银行,这一尝试不仅反映出近代银行市场退出程序的重大变革,同时也说明以停业清理为主要方式的银行市场退出程序已难以适应近代中小银行市场退出中债权人的利益诉求。与传统的停业清理方式相比,法院在整个银行破产程序中的作用得以强化,(地方)行政机构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力量弱化。

方书生副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近代上海工业总量再估算》。作者认为:近代上海工业总量的估算,尤其是1936年以后峰值期的估算,是海内外学界关注已久且具有难度的一个议题,通过梳理与寻找近代上海工业总值的各种统计数据及其估计值,可以发现学界以往对此的估算偏低,而且偏离较大,以至得出战时、战中上海工业发展已经停滞甚至衰退的结论,而作者借助近代上海完整有序的工业用电量等资料进行动态的再估算,得出上海工业史上存在1936、1940、1948三个依次递进的峰值年,这有助于人们重新理解战时战后上海工业的发展过程和关键特征。

谢华育助理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劳动价值论:理论质疑与起源》。论文指出:效用价值论者对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性提出过质疑,但回溯经济学说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起源,特别是回到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可以发现斯密的自然法学说是与他的劳动价值论相结合的,这说明劳动价值论在其最初形成和后来的发展阶段中,是具有客观性和正当性的。

徐昂助理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经营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1915-1937)》。作者认为,中国民营银行难以避免各类政府债务,银行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作为近代中国民营银行的代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因时制宜,敏锐地调整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与经营方式。银行始终定位于民营商业银行,制定债务风险债券化、商业化的原则,有限承借政府公债,控制债券押款,将政府债务的负面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还支持了政府主导的部分经济建设。

与会专家和研究室同仁认真聆听了各位作者的简要报告,一致肯定他们工作态度严谨、问题意识清晰、议题具有价值。大家还就写作规范和技巧、论文深化和完善、观点交流和补充、科研机制和效果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互动,感到收获良多,希望今后进一步运用好这一平台,不断提升学科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