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金融与经济发展深化研究讨论会

作者:张申发布时间:2018-09-16浏览次数:118

2018年9月11日,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召开了“中国近代金融与经济发展深化研究讨论会”。研究室主任贺水金研究员统筹和主持了这次研讨会。会上共有四位研究人员报告了论文,从下午1:00—6:30,会场气氛热烈,观点迸发,与会人员均表示收获颇丰。

贺水金研究员系统地考察了抗战爆发所引发的金融恐慌问题,在深入研读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时人论述及仔细耙梳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抗战初期金融恐慌呈现的诸多特征,分析了重庆金融几近崩溃的原因,并指出,抗战初期金融恐慌程度被削弱,主要在于货币制度约束条件改变;政府与金融界密切合作,精准施策;上海金融业行业自律管理以及危机时期国家银行成功地发挥了最后贷款人角色。

方书生副研究员藉由“口岸—腹地”的视角,认为关注近代中国“地域化经济”板块的形成及其微观基础,有助于透视中国经济版图的形成及其逻辑。其研究择较具代表性的华南地区为个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查找了全国地域化经济版图的组合,从而获得了近代中国经济版图形成的过程与事实,并在最后尝试性地解析了该地域化经济形态的动力、路径与模式。

徐昂博士为进一步考察北伐前后银行业对政府的真实观感和基本态度,将视线转移江浙之外,选择银行家陈光甫在汉口的活动,考察革命对银行业与政府关系的更广泛的影响。研究指出,陈光甫经营的银行在北伐战争中遭受的损失和他对国民党的不满贯穿了整个国民革命运动和两次北伐战争时期,银行业与政府在政治或经济上都绝非对立,革命政党建立的政权对资本家拥有绝对的力量优势。同时双方也需要互相的支持,诸多矛盾存在调和的空间。

余开亮博士关注清代粮价这一近年来经济史研究的热门问题,从数据的遗漏程度和重复程度两个方面来定量评估“清代粮价资料库”中数据的可靠性,以三十年左右时间进行时段划分,对每一个府级政区的粮价数据质量进行检测。该文还探讨了影响粮价数据可靠性的制度性因素,分别从粮价报告制度执行流程、辅助性措施和粮价相关联制度的施行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沈祖炜研究员、陆兴龙研究员、樊卫国研究员、徐琳副研究员以及谢华育、张申参与了点评和讨论。特别是诸位资深研究人员,对每篇论文都给予了详尽且充满建设性、思辨性的点评,对汇报人员给予了很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