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上午,徐美芳和李凌两位副研究员分别作“崛起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学术报告。徐美芳和李凌两位副研究员原是经济研究所优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员,现调到院里工作,此次受邀来我所与大家进行交流学习。会议由经济所副所长唐忆文研究员主持,经济所全体科研人员听取了报告。
徐美芳副研究员围绕“崛起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主题,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就、主要短板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展开。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上海已跻身全球金融市场体系最齐全城市行列,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排名进入世界第五。截止2017年末,上海已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与场外衍生品、黄金、保险等市场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上少数几个金融市场种类比较齐全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并拥有三大金融基础设施。2018年9月,GFCI24指数排名位列世界第五。具体而言,交易规模、机构建设、监管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如截止2017 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约1430 万亿元,是2009年的6倍; 拥有持牌金融机构 1537 家,成为中外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金融业占上海GDP 总值的比例已超过 17%,中国直接融资总额当中的85%来自上海金融市场。上海的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善且具有开放性。截止2017年,上海市共有中资银行法人4家,新型农村机构136家。中国国有四大行和政策性银行总部均未设在上海,但上海却是外资银行在中国重要集聚地,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沪设立了机构,全球六大洲均有银行在上海设立营业性机构。上海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一行两会”、交易所和行业公会层次,既具有中国当代的金融监管特色,又继承了上海金融历史的优秀基因。上海金融法院的设立等举措则进一步改善了上海金融营商环境,并得到国际认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挑战是金融业国际化水平较低、过度金融化与金融危机和金融科技与金融去中心化。如2017年末,人民币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增至1228.0亿美元,在整体已分配外汇储备中占比1.23%。2016年末,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分别达47%、14%、3.2%和3.1%。受制于金融和科技水平等因素,上海金融科技水平目前仍然有限,很难实现弯道超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瓶颈体现在服务水平仍然有限、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和缺乏金融市场国际定价权等方面。对照“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的目标,上海的定价中心地位较低。展望未来,纽约、伦敦和上海“三足鼎立”必将是大势所趋。理由有三,一是上海的客观环境和水平在提升,二是世界对上海的主观认可程度在提升;三是上海具有特有的优势,与老牌国金融中心相比,上海是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东八区的区位优势等,与香港、新加坡相比,香港拥有自由港的开放制度和人才优势,但重振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香港的纳税水平目前已是全世界最低,香港的跨境贸易及开办企业方便度也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反之,上海金融硬件条件越来越强,依靠广袤的经济腹地,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在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发展空间极大。
李凌副研究员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进行展开。他认为,创新一直以来且都将是每个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和商业现象之一,知识、思想、理念的更新,工序、产品、技术的改进,组织、业态、市场的再造,制度、体制、结构的变迁,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活动不仅会通过技术进步和组织再造影响生产决策,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对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施加影响改变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创新活动可能带来的负外部性也需要政府的创新政策加以干预,以避免出现市场失灵,而市场创新又进一步倒逼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成为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内生性力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创新与发展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个国家从弱到强的必由之路,也是观察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然而,尽管创新是当下最热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创新,中国需要怎样的创新,却不太容易回答。传统经济学将创新等同于R&D强度、全要素生产率或者科技进步的做法,由于忽视了创新的链式反映和生态环境而可能过于简单,以往关于创新与增长的关系也因为没有引入创新链的视角而显得不够全面。从创新的内在属性与发展规律看,创新是一则连锁反映。它从知识创新开始,只要转化路径选择正确,就能推动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变革或组织创新,进而波及到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的创新,甚至是空间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这种传导机制意味着创新不仅聚焦科技领域,而且还涉及技术应用的前端与后端,反映了市场与政府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一场革命,从硬件到软件、从技术到制度,越是在信息开放和法制健全的社会体制中,其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与效果也就越显著。因此,可以按照创新的波及次序把创新活动产生的领域或创新驱动的动力来源划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模式创新体系、空间创新体系四大部分。这样的划分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域内的创新彼此之间是互相割裂的,恰好相反,创新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使得各种创新体系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分只是为了更加突出和强调从不同创新主体的角度看,创新的面貌及其影响是如何的不同。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创新链的视域下,重新审视与构建创新驱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相关研究人员围绕“上海的营商环境”、“创新体制改革”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经济所全体人员祝愿徐美芳和李凌副研究员在新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