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在总部101会议室举行了品牌经济研究高层论坛暨联合课题组成立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研究员、我院党委副书记王玉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赵培杰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世贤研究员和刘勇研究员等嘉宾莅临出席了此次会议。经济所沈开艳所长与恒源祥(集团)刘瑞旗董事长带领各自的研究队伍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院党委副书记王玉梅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了全面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对我院又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此次品牌经济研究联合课题组的成立是上海社科院联合上海企业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恒源祥品牌创新的实践经验与经济研究所关注现实、理论专长的特点相得益彰,为产研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瑞旗亦致辞介绍了集团同与会各方开展品牌文化研究的历程,阐述了双方合作研究品牌经济的必要性。此次高层论坛暨联合课题组成立仪式由经济所唐忆文副所长主持,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贺水金研究员介绍了经济所与恒源祥合作成立联合课题组的过程。王玉梅副书记、经济所所长沈开艳研究员、刘瑞旗董事长还共同为课题组的专家团队颁发聘书。
在品牌经济研究高层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首先发言,卓新平研究员认为品牌经济研究属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两个领域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具有交叉研究的新前景。品牌与经济的关系可以分为“器物”与“精神”两个层面,涉及到消费心理、文化场域、社会氛围、品牌历史的方方面面。品牌的塑造是多种意识的交汇、共鸣和创造,是当前中国经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求的结合。他建议可以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探索品牌经济的塑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培杰认为,当下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品牌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范畴的问题,涉及到当前中国经济与文化、品牌与文化的关系。品牌经济研究需要各学科、各领域的协力合作,拓宽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上海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平阐述了中国产业升级一定要借助品牌的论点,以达到生产方式更高级的形态;王国平教授谈了四点体会:一是品牌的标志要研究;二是品牌内在的品质要多角度研究;三是品牌要坚持体现时代感;四是企业家精神对品牌创造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张世贤表示品牌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途径。他提出了六点关于经济高质发展的战略举措:第一,企业要对接创新体系,实现最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创新驱动;第二,企业要实施人才资本战略,夯实品牌的人力资本基础;第三,在企业品牌引领下,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第四,通过品牌推进经济向绿色低碳发展;第五,实施品牌战略,攀升价值链中高端;第六,品牌提升“互联网+”的转型升级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刘勇研究员认为当前中国工业经济面临的市场转型、生产转型、管理转型和技术转型四个挑战都与品牌经济高度相关;在新时代经济形势下,供给侧与消费领域的改革也都与品牌经济关联密切。他还建议课题组在四个方向作出探索:扩大品牌经济研究的历史纵深、从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研究品牌经济的规模效应、研究文化消费与文化现象、品牌经济自身的转型和演变。
刘瑞旗董事长以创立于1927年的恒源祥在历经三个30年的发展为例,阐述了恒源祥在不同制度、不同市场标准、不同社会体系下的发展,以一个企业的发展验证了品牌经济的重要性与不可取代的必要性。他谈到中国当前对品牌的认识已进入全新的阶段,在品牌经济下,未来品牌经济研究联合课题组要研究当下我们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未来我们要去做什么。刘董事长还力邀中国社科院的专家领导今后给予联合课题组更多关心与帮助。
论坛的最后环节,沈开艳所长首先向参会的中国社科院领导专家们表示感谢,并希望品牌经济研究高层论坛能随着双方的深入合作持续下去,通过各方的努力成长为中国品牌发展大会;沈所长还分享了上海营商环境与品牌经济建设的相关精彩内容,强调了优化营商环境是打响上海“四个品牌”的重要保障,她从政府政策、制度配套、人才环境、政商关系等方面对当前上海营商环境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做了详细的分析。
随后,在贺水金研究员的主持下,经济所与恒源祥集团“经济制度与文化历史”合作研究基地的徐昂博士后以“制度变迁下的品牌经济研究(1927-2017)”为题,向与会专家做了博士后开题报告。随后,经济研究所樊卫国、韩汉君、韩清、雷新军等专家学者针对徐昂博士的开题报题,从各自专业领域、不同视角进行了点评和意见。卓新平研究员在总结中指出,该课题聚焦品牌发展的制度环境,分别从宏观制度与微观品牌两个角度研究品牌制度环境,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还要特别重视制度对诚信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