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生:1908-194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再估算

作者:方书生发布时间:2019-03-20浏览次数:27

作者:方书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原文题为《1908-194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再估算》,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5期。

 

近代上海工业总产值的估算,尤其是1936年以后的估算,是海内外学界关注已久且有难度的一个议题。通过辨别近代上海工业总产值的各种统计及其估计值,发现学界以往研究均采用静态惯性思路来估测动态发展的工业进程,且采用不甚完整准确的行业数据,推测1930-1940年代的上海工业发展,以至于总产值的估算偏离实情较大。本文借助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比较完整有序的工业用电量数据,在仔细地辨别与排除了相关干扰因素之后,对近代中后期上海工业总产值进行估算,结果得到了历史文献的佐证。相关的估算值得出1908-194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的变动,其中四个从高到低的峰值年依次为1940年、1948年、1939年、1936年。尽管这尚非近代中后期上海工业总产值的精准复原,更多地是一种时间序列上的相对估值,但可以修正已有的推测,也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近代上海工业发展的进程、水准与趋势性特征。
 

    一、问题与背景

 

在对近代中国工业分类以及其结构演化研究之余,我们发现学界尚未能审慎地关注近代中后期工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从而亟需对近代中后期关键时点与时段的工业生产总产值进行再估算,以期更为准确地衡量近代中国工业化时期的工业经济发展。学界现有的估算基本认为: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1936年是近代上海工业发展史上的峰值年。随着近代上海工业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诸多相关的证据暗示近代中后期上海工业总产值变动的实情并非如此。

 

    二、数据与估算

 

鉴于近代上海工业调查数据不完整,缺失较多的情况下进行估计误差较大。同时,近代中后期上海的工业电力供给充分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作为“克强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上海工业用电量数据能够成为估算近代工业产值的替代数据。利用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的1908-1948年比较完整有序的各电力企业工业用电量数据,在仔细考证及审慎计算的基础上,对1908-194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及其峰值年进行再估算。

由于上述估算与学界现有1936年后估算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还需要根据1937-1949年的相关文字与数据,进一步验证该估算是否准确。这里主要利用了(11939-1940年工业生产峰值统计数据(2)抗战胜利后的工厂与工业调查数据(3)战后电力短缺下的工业生产评估,此外,并对1946-1948年等关键时段的估算再次复验,确保现有的估值符合历史文献的二重作证且符合相关的科学依据。

 

    三、结论

 

藉由近代上海口岸对国内其他口岸出口的工业品以及上海工业用电量数据中的相关线索,本文采用近代上海工业用电量数据,对近代中后期上海的工业总值重新进行估算。在仔细地辨别与排除了相关的干扰项之后,估算出1908-194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指数。数据表明,近代上海工业总产值最高峰并非1936年,四个从高到低的峰值年依次为1940年、1948年、1939年、1936年。这一指数演化及相关的峰值期,得到了相关的历史文献的佐证。本文所进行的指数估算,显然仍不是近代上海工业总产值的精准测算,更多地是一种时间序列上的相对估值。也许,我们再也无法寻得或重现近代上海工业总产值的基础数据,但是,多个信息源均表明,利用工业用电替代数据所进行的工业总产值指数的估算应是基本准确的,包括对1940194819391936年四个差距不甚显著的峰值年工业总产值的估算。这将会修正学界现有的估算,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战前、战时及战后上海工业发展的进程、水准与趋势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