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题为《非理性、心智模式与创新——企业家精神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发表于《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
作者:李桂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企业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企业家”精神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如何激发,始终是一个黑箱。本文借鉴行为经济学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成果,深入考察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以及企业家和创新的关系。
本文核心观点是:每个个体都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从而组成特有的心智模式。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独特的心智模式,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质:自我实现动机、直觉与逻辑分析相协同的思维、公平观念、强意志力和弱从众心理。
一、企业家不是企业主
企业家精神,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率先阐述的一个概念。在该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熊彼特提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我重复的循环过程,经济体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墨守陈规的、具有惰性的普通人。但是,少数人具有更高的洞察力,并且有能力通过组合资源把想法实施出来,体现出“创新”。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就是企业家。
企业家并不代表着是企业的管理者,也不是一个固定的身份,而是对于创新行为的主体的称谓。
二、非理性不是无理性
非理性有两个方向:
一种是放任情绪、不考虑长远利益、窄框架的非理性,这会影响个体自身的利益,也会带来负的外部效应;
还有一种非理性,是完全自利最大化的,只不过这个“自利”不能被普通认知水平的个体所预见到,从而被误解为“非理性“。企业家精神就是后者的体现。
(一)理性受到干扰
行为经济学代表人物卡尼曼、希勒、赛勒分别与2002年、2013年、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说明非理性的研究得到了主流经济学的认可。情绪对理性判断的影响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最关键的成果之一。最经典的案例是“保释官”实验。研究发现,保释官对保释申请批准的概率,在用餐后会增加,在两次用餐之间稳步下降,到下次用餐前达到零。
卡尼曼等的研究成果证明,个体的思维系统并不是一个,而是经常体现出快思维和慢思维两个系统,前者是直觉决策,后者是逻辑分析。常人出于节约精力的策略往往习惯地倾向于快思维,然而瞬间的决策往往是不客观的。他们常常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而形成“启动”和“锚定”。
(二)超越理性
以上举的例子都是负面的例子,其实,非理性还有一种内涵,即超越于一般人的理性水平,以至于是“非”理性,即非通常能认知到的理性。
比如,著名的福特汽车的案例。当时,福特并不是最大的生产汽车的厂商,由于汽车价格高昂,无法形成市场规模,所以三家汽车厂竞争激烈而又生存艰难。福特在生产上采用流水线降低成本,同时大幅提高工人工资。在利润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提升十倍的工资,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非常不理性的。但是,福特坚持这样做,最后养成了一个贵族工人阶层。他们的收入的提高使他们很快能买得起汽车,而这种效应有刺激了他们的邻居们。同时,提升了福特公司工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这样创造市场的行为,就是成功组合了生产要素、工人、外部市场,使福特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时候人们发现福特是理性的,但那是在创新已经完成之后。
三、企业家精神的五要素
(一)企业家精神必然超越理性
非理性并不代表不追求经济利益;但经济利益的获得往往是一种结果,而并非最初的目标。即因为并不是太在乎物质利益的结果,超常的利益才有可能会出现。
根据企业家作为创新者的特点,本文将企业家精神可以分解为:自我实现动机、协同性思维、强意志力、强的公平感、弱从众心理。
(二)五要素
1.自我实现动机
寻常人是追求物质利益和人际关系,而企业家则是追求自我实现和成就感。在每个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个体即便是拥有更高的信息洞察力和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但如果没有内在的冲动,依旧没有动力去创新。
2.宽框架与快思维
思维是否强大有力,不能只靠思考的努力程度和逻辑的严密性来衡量。美国出租车司机的调查令研究者困惑不解,从自利最大化的角度,出租车司机应该是天气不好、容易挣钱的日子里多工作,而在在天气好、客人也不多的时候选择度假才是。实际上他们往往反其道而行。
研究者发现,出租车司机下意识地对每天的营业额订立了一个指标。这就是“窄框架”的思维模式。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额度才收工,而不是全盘考虑一段时间的收入。
广义的窄框架,还包括受外部共同意识影响而不自知。比如受市场预期渲染而产生的信心,自认为基于现有价格和未来在涨势做出了缜密的分析,其实却可能是在房地产泡沫上增添了一个肥皂泡。
快思维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也至关重要。管理学已经证明的,领导者的决策50%以上是直觉决策。
3.强意志力
一个关于意志力的著名例子是关于儿童的延迟消费的实验。儿童被要求做出一个抉择:他们被分配了一份他们爱吃的点心,可以随时按铃,就会有人拿来,他们就可以马上享用;也可以等待规定时间以后可以得到数倍。理性上,当然是等待一段时间更符合最优化决策,所以被测试者一般都会选择等待。但是,面对即期享受的诱惑,他们体现出艰难的努力过程。最后,往往会选择按铃。追踪实验发现,那些能够选择延迟消费的儿童,在日后的学业和职场方面,都明显更有成就。
另外,强意志力能够有效调节情绪。实验证明,心情对直觉判断的准确率有明显影响。好心情是准确率更高。心情不好的受试者完全无法准确地完成直觉性任务,即他们的猜测还没有随便选择的准确率高。
4.强公平意识
公平感强的个体,为什么会更容易创新呢?或者说为什么说企业家精神比如包含强烈的公平观念呢?
首先,公平观念是决定努力方向的最重要要素。如果没有公平观念,当一个个体拥有了超越常人的能力和自我实现动机,他们完全可以从事投机甚至犯罪,而未必去从事风险大、外部效应高、对社会正向溢出大的创新。
其次,缺乏公平观念,很难获得团队的支持和客户的信任。实验证明,当明显违背交易者心目中的“公平”理念时,个体宁可放弃经济利益也不愿意进行不公平的交易,甚至宁可损失自己利益去惩罚对方,这就是著名的“最后通牒”实验和“惩罚者实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企业家的心智模式还需要具备一个素质,即不受自身的“公平”观念的制约而影响理性的决策。例如沙滩上的饮料的故事。当个体非常口渴,想去附近买瓶矿泉水。假设这瓶水平时的超市里是2元,如果沙滩附近只有一个五星级酒店和一个大排档。酒店里卖20元,个体可能会买,而当他被告知是在大排档卖的,就容易恼怒,觉得对方是在讹诈而拒绝做这笔交易。其实,水的品质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个体消费者心中的标准。即便这个标准可能是对的,但个体因受到观念束缚而忽略了自己当下的真实需求,这显然是非理性的。
5.弱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通过股市的“羊群效应”而广为人知。企业家必然是不从众的。这从心智模式上来说,也是他们与常人明显不同的。因为普通人都是“损失厌恶”的。
大量研究发现,人们对同样一笔钱,失去的痛苦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这被称为损失厌恶或损失规避。比如,当需要变现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卖掉手头正在上涨的股票而不是套牢的那个,只是潜意识里不愿意面对损失带来的痛苦。反过来,一旦在某个项目中挣了钱,个体很容易过度自信,即将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成就;遭遇损失时则归因于环境。
而创新行为需要冷静的沉淀和积累,而不是短期变现的投机心理。所以,企业家精神必然对应一个弱的从众心理。
四、创新的内生性
由于环境的影响,每个人成年后都有一定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组合模式,也就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相对固化的,不能脱离个体生存的环境、制度单独存在。
由此,企业家精神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技术、制度、政治家、新资源的发现等等一样,在动态分析的视角下也可以看作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
独立于循环往复的经济过程之外的创新如果要出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个体心智模式的突破。
如何突破心智模式呢?那就要回归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的“公正的旁观者”以及哈耶克的“默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