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岚:上海城乡一体化测度研究

作者:郭岚发布时间:2019-10-11浏览次数:111

作者:郭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表于《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一、上海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一)产业功能布局的一体化

产业功能布局的一体化是上海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抓手,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局部均衡。按照均衡布局的要求,上海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均衡发展,不能偏重于某一方;另一个方面就是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中心城区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聚集了上海大量的资源。

(二)都市圈建设的一体化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长三角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上海要规划和建设上海市域都市圈,加快形成上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彰显上海市域都市圈能级。上海都市圈将形成一核三带总体空间布局。

(三)公共服务推进的一体化

从当前的发展程度来看,上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在中心城区,积聚了相当丰富的公共资源,而郊区来说,公共服务资源却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基本并轨阶段。主要是集中力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争取在城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统一的体系指标;(2)快速提升阶段。在主要是解决第一阶段较为突出的矛盾,例如对教育、医疗资源的配置等方面;(3)一体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将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首位,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

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三个方面的一体化:(1)力争实现“四规融合”,以实现生态建设的一体化;(2)注重对水环境的治理;(3)村庄环境治理的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根据以上指标选取的标准和要求,设置了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择的依据是,综合考虑城乡协同发展、经济关联、城乡公共服务、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充分体现出空间一体化、人口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等城乡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评价体系是由一级目标层、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构成的。

1)目标层类指标A:即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其评价的结果能够通过城乡耦合发展情况来体现,这既能够反映出城乡发展的整体状况,又能够从宏观角度衡量城乡发展的某一阶段具体战略实行的效果。

2)准则层类指标B:是由五部分组成,具体为经济发展水平B1、基础设施水平B2、社会生活水平B3、公共服务水平B4、生态环境水平B5,它们各自从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生活水平、公共服务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来体现出上海的城乡一体化真实的发展状况。

3)指标层类指标C:这一层从本质上揭示了各指标的状态行为和相互关系。通过釆用可量化、能比较的指标要素及相关的要素群,对整个系统状态层给予准确和直接的测度。因此需要挑选动态类指标、静态类指标、存量类指标、流量类指标、质量类指标、结构类指标和变动类指标等多样性的指标类型,使指标体系能够在时间上体现出城乡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在数量上全面地反映城乡之间在总体发展状况。这类指标体系是由25 个具体的指标构成。

 

三、上海城乡一体化的水平

根据AHP方法,借助YAAHP 软件,对城乡一体化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

在确定权重ωj后,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公式计算IUUt,得到2000年到2016年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如见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较高,这主要得益于上海稳定的经济增长,完备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加速了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同时也吸引大量劳动力向上海郊区集聚,因此上海各区县总体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同时也带动了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发展进程。

 

四、结论

本文从上海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生活、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这五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度上海城乡一体化综合水平,并对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全面反映2000~2014年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状况。

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GIS工具的可以直观反映出:

第一、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较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是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迅速提高,相对而言,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一体化水平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第二、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征。在空间上“单核强中心”的特征十分明显,上海的城市空间体系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中心城区作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蔓延以及人口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造成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加剧了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城乡之间也逐步实现了人口的融合,基本上形成了城乡相互影响的一体化格局。在经济层面,尤其是郊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这将引导中心城区的某些企业转移到郊区,既调整了原有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也带动了郊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对郊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城乡一体大交通体系已基本形成。以财政投入作为支撑,把改善原先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作为发展的重点,在城乡之间建立较为公平、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鼓励公共资源向郊区转移,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形成城乡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