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俊鹏副研究员作“英国的自动化与劳动替代”相关主题的学术报告

作者:纪园园发布时间:2020-06-22浏览次数:46


2020615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第20期“沈志远学术讲坛”在经济所大会议室举行,邸俊鹏副研究员就英国的自动化、劳动替代及相关问题作了报告。韩清研究员、詹宇波研究员分别担任会议主持人和评论人。

邸俊鹏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访问学者于2019年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期间对英国的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报告分三个部分,英国自动化现状和成因分析、自动化背景下劳动力替代的风险、学术界对劳动力替代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基本结论。

英国在采用自动化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2017年,五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全球总销售额的73%: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英国每10000名工人拥有85台机器人,位列世界排名第22位。英国的自动化采用率低主要归咎于三个方面:成本、确定性和能力。其中,自动化的初始成本较高,收回投资价值所需时间的不确定性是最重要的障碍。

一般认为,自动化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替代效应(displacement effect),自动化会替代传统劳动力;另一方面,持续投入的自动化技术也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劳动就业岗位,从而产生相应的生产力效应(productivity effect)。对劳动力市场而言,这两种效应哪个起主导作用,替代效应的异质性影响如何,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

就英国而言,调查数据显示,在英格兰大约有150万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7.4%)处于被自动化替代的高风险位置。自动化概率最高的是服务员、货架摆放工和初级销售员等这些低技能或常规性职业,而自动化风险最低的是医生、高等教育教学专业人员和教育机构的高级专业人员等高技能的职业。

Acemoglu2018AER)和Graetz2019RES)等人建立了劳动替代分析可供参考的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全局模型等理论框架。主流文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认为,机器的使用增加了对高技劳动力的需求,但会造成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减少。

邸俊鹏指出如何减小自动化对低技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怎样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高等教育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这些可能是未来政策制定者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报告结束后,韩清、詹宇波、雷新军、韩汉君、王红霞、韩冰等先后对研究议题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新时代智能化背景下,劳动替代的逻辑起点、历史演进、开放经济体和制度背景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